关心下一代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热点新闻 -> 关心下一代 -> 正文

​北航赤焰蓝空实践队的同学采访邓彦敏教授

发布日期:2023-07-14   点击量:

近期北航赤焰蓝空实践队的同学们采访了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退休教授邓彦敏,邓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并给同学们深情寄语,一起看看吧!

6月25日

赤焰蓝空实践队一支队的

10名学生在思源楼一楼113室

采访了邓彦敏老师

周炀博、许锦良同学负责主持

01

邓彦敏老师介绍

邓彦敏,女,194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7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后,她服从组织安排留校,与胡继忠老师在空气动力学研究室工作。1983年加入新成立的超轻型飞机研究设计室,专门研究、设计以“蜜蜂”系列为代表的密封型超轻型飞行器

邓彦敏老师四十年筚路蓝缕、深耕科研、志在空天、不求回报,几十年中,先后参与研制出十几种型号的超轻型飞行器,有四种型号取得中国民航颁发的型号设计批准书,有四种型号在国内是首次研制,还有四种型号分别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02

采访前期准备工作

6月24日上午,一支队采访小组的队员们进行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同学们阅读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邓老师的资料,积极交流讨论,小组确定了25日的采访提纲,并进行了具体分工。

同学们为邓彦敏老师准备的手写贺卡

了解邓老师的生平经历后同学们都备受鼓舞。每位同学都为邓老师手写了祝福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敬仰、感激之情。

同时整个采访组成员练习了歌曲《祖国不会忘记》,并在采访结束后送给邓老师,以表心意。

03

采访过程

怀着最初的懵懂梦想

从对飞行员的向往

到成长为“蜜蜂”系列的

科研工作者

邓彦敏老师讲述了她

求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经历

她说她一直没有忘记

自己是为了百姓的需要而工作

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了我们

谈及来到北航的动机,邓老师讲到:“高中二年级时,我懂得了读书和上大学的意义,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又对数学和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家乡的一场洪水彻底激发了我报考北航的激情。”邓老师说,当年洪水到来后,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干净的水喝。当时的情景是地上洪水汹涌,汪洋一片,目之所及之处,水天相连,没有一间直立的房屋,人们在洪水中苦苦挣扎着。忽然有一天,空中传来隆隆的响声,只见一个庞然大物在不远处的头顶上慢慢移动。有人喊,飞机来了,飞机来了,机场舱门打开,有人推下来满载着物资的箱子。有人说,这是飞机支援灾区来了。箱子里装满食物,人们在房屋倒塌的废墟上欢呼,不少人流下了泪水。在那之前,大家都没真正近距离地见过飞机。

邓老师说:“地面汪洋一片,方圆大概百十里地全是水,房子也都倒了。我那会儿就对飞机产生了比较向往的想法。感觉飞机不仅神秘,而且令人崇尚,令人神往,感觉飞机上的人也是伟大无比,在危难时刻,他们给人民送来了党的关怀和温暖,救百姓于水深之中。我向往着自己将来能够有机会与飞机打交道,甚至有机会做飞行员,像机上那些人一样在别人危难时能给予帮助。”上了高中之后,邓老师班上有个同学的姐姐是北京航空学院的,她听说这所大学是保密性质的,不仅要求成绩优良,而且要求政治可靠。从此,北京航空学院就成了邓老师心中的大学首选。

终于,北航招生了。在诸多可选学校中,邓老师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北航。迈进北航的校门,一切都给邓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门就是持枪站岗的解放军,道路两边有成排的大杨树,“未来航空工程师的摇篮“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十分的神秘与神圣;东操场(现图书馆广场)的一边有一个警卫连,专门负责北航的安保工作;教学区是很古朴的园林样式,木制的门窗飘出来浓郁的书香味,令人迷恋与神往。在这种令人着迷的氛围里,邓老师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逐渐变得有分量,开始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

回忆起北航的老师们,邓老师也是感触颇深。“那时的老师多数是从国外回来的,老师们个个温文儒雅,和蔼慈祥,简朴平易却又博古通今。有的老师不住在学校,就弄一个毛巾,然后缝起来,穿个口,弄根绳子一绑,里头装个碗,夹着就来给我们上课了。上课就把碗放旁边,上完课以后就去吃饭,和我们一起吃、一个桌子吃。老师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

很快,几年的学习生活就结束了。邓老师服从组织安排留校,与此同时邓老师也一直在思考和向往着做一些与航空航天相关的事情,做一些专业性的研究。之后邓老师来到了空气动力学研究室,那里正好是研究超轻型飞行器的。邓老师就是这样加入胡继忠老师的队伍,一起进行“蜜蜂”系列飞行器的研究。我们了解到,航空乃至航天本是一项探索性、风险性较强的事情,所以需要航空人不畏艰险,努力攀登,要有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才能承担起这项伟大的事业。同时,考虑到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还需要有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从邓老师的叙述中,我们还了解到,超轻型飞行器研制虽然并非十分深奥,但在国内毕竟属首次。加之几十年前国内经济状况所限,决定了超轻型飞行器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承载着北航精神的创意路。另外,飞机不论大小,总要离地升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为了百姓的安全,研究人员要不畏艰险,勇于奉献。

从邓老师的叙述中,我们也了解到“蜜蜂”系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一开始胡老师研究出了蜜蜂1号。由于国内超轻型飞行器领域一片空白,相关数据缺失,他们无法预先确定飞行器的性能参数。所以即使计算工作足够扎实,有关部门不大允许进行人工试飞。因此在当时遥控设备并不灵敏的条件下,蜜蜂1号被迫通过遥控控制完成试飞工作。那个时期国外超轻型飞行器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那些发达国家用这种飞行器服务娱乐行业。而胡老师说,他搞这个超轻型飞行器的目的是为了给老百姓用,要把它用在国民经济上,让它为老百姓服务。他说他在上大学的时候,有时候去帮农民劳动。看到这些农民喷药要背着一个箱子,体力消耗很大,还经常中毒,因此产生了用飞行器喷农药的想法。

蜜蜂1号的伞翼系统性能不好。当时围绕伞翼做过好多气动测量,例如压力测量、压力分布等等,发现它的升阻比非常小,而且飞行时翼面后缘波动较大,不好操纵。因此就准备研制蜜蜂2号来改进。蜜蜂2号在研制过程中经费不足。有的老师借钱买材料,有的小部件则进行废物利用。飞行器起落架需要轮胎,由于太小难以找到,就到永定门废品收购站处翻找,解决了这一问题。试飞时,大家就把飞行器放在一个平板车上,用人力将飞行器运到了沙河机场。研究人员住在离机场较近的库房里。开始试飞时,还是不允许飞行员试飞,只允许用遥控操作。当时许长安副主任说:“我做主飞,我上那儿看着去,有什么事我担着。”

邓老师说:“当时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因为超轻型飞行器的最大可飞速度和一辆大卡车的速度差不多,我们决定将蜜蜂 2 号放到一个卡车上,把飞行器机翼迎角和升降舵迎角均调到最大,以增加受力。飞行器达到最大受力后有人在飞行器驾驶舱里控制飞行器,让卡车以最大速度行驶,这样相当于那个飞行器也在飞,就可以测试它的强度。经过试飞,我们发现飞行器表现良好,也很安全。胡老师说这个飞机上级这么担心,要真的出了事,摔死人的话,也应该先摔死他。于是胡老师就亲自试飞。后来,李洪烈飞行员被我们感动,主动提出为我们飞行。我还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那一天。”

蜜蜂2号填补了国内超轻型飞行器领域的空白。虽然型号任务简单,但是毕竟有开创先河的首功,还可以为国家经济作出贡献,因而带给老师们不小的鼓舞。

但是蜜蜂2 号是单座飞行器,同时有效载荷少,实用性还有待提高。所以蜜蜂3号的研制任务又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蜜蜂3号的出现,使得超轻型飞行器进入了实用阶段。之后老师们又慢慢研制出了更多型号。

批量生产的蜜蜂三号

“蜜蜂”系列的研制和更新一直都是以满足用户需求,特别是老百姓的需求为目的。据邓老师回忆,中间一次深刻的记忆是关于飞艇的研制,即使蜜蜂飞行器的起降已经十分方便,只需要几十米的土路,但有的地方甚至连这样的地方也没有,因此开始了飞艇的研究。

“虽然飞艇的体积庞大,起飞需要一众人拉着绳子,抗风能力差,速度也不快,但是它有它的用途,能在特殊的地方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1986年在湖北葛洲坝的一个地方需要架线,杆子已经竖好了,但因为悬崖陡峭人无法上去牵引绳子,邓老师等人就过去帮忙。

当时正处于7月底,湖北那里特别的热,她们工作的地方就在一个山坳里面,周围全是山,他们等待一个合适的气象条件把飞艇升起来。那时的地表温度有几十度,他们借住在老乡家的平顶房子,一边是人住,一边做饭,一边是猪住,大家都在一个屋檐下。邓老师和另外一个女老师就睡在猪的隔壁,晚上睡觉都能听见猪叫。另外白天虽然热,但到了晚上山里的风吹到窗户又叫人冻得厉害。就这样受了不少苦,最后邓老师他们将飞艇改装,在底下拉一个洞,弄一个轮子,轮子上缠上线,那个轮子就这样放线,放到一个塔那里,把一个沙袋投下去,底下再有个人接住。这相当于给他们加一个引绳,他们用这个引绳再把这个电缆拉过去,最后成功了。“他们非常非常的高兴,我们帮助他们避免了工期延误的巨大损失,他们为了感谢又给了我们3万块钱,我们又立即把这笔钱投入到了研制别的飞机当中。”

蜜蜂6号热气飞艇

慢慢的,北航的密封型超轻型飞行器在国内领域有了风生水起的劲头,对于社会也产生了不小的积极影响,不仅推动了国内民用航空的发展,也为老百姓把航空的神秘面纱揭开了。这对于普及航空、推动航空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不小的作用。

采访的最后,邓老师道出了对我们的深切希望: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讲,你们是千千万万的青年人当中的国之骄子,如同“吹尽狂沙始到金”历练出来的金子,将来是国家的有用人才。

“你们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不用说家里付出了很多很多的辛劳,但归根结底还是国家的培养。比方说你要到国外去,一个小孩子从一开始就上私立的学校,外国不会有像我们国家这样的投入。如今你们已经站到了很高的点,将来要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最后邓老师向我们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想清楚我是谁?再想清楚我为了谁?我们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新时代的、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一个角色,我们的未来肯定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来讲,航空航天是我们的特色,报国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觉得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只有和社会价值融为一体才能够实现。我到现在,都不太佩服只考虑挣大钱的那些人。一个人的价值是你为社会做了什么,虽然不是多么惊天动地,不是多么高不可攀,但是是社会需要的,甚至急需的,这点我做到了,我觉得我的价值就实现了。这样的话,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觉得虚度光阴,会觉得人生很有意义。虽然过程辛苦,付出了不少,失去了不少,但是你很充实和满足,因为你让别人得到了不少。”

在采访的最后,同学们合唱一曲《祖国不会忘记》,邓老师被同学们的歌声所感动,为同学们写下了一段随笔。

忘不了

——6月25号下午与赤焰蓝空实践队的同学们分别后邓彦敏老师写下随笔

忘不了一个个娇美矫健的身影,

忘不了一张张纯真赤诚的面容,

忘不了一双双灵动智慧的明眸,

忘不了一阵阵荡人心弦的歌声。

忘不了,挥不去,赤焰蓝空实践队

10名北航学子给退休老教师

注入的活力、希望、光明!!

你们对北航的挚爱,

对北航精神的景仰、虔诚,

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对前辈的尊崇……

无疑垫高了自己起跳的基石,

喻示你们注定会有不凡的未来人生。

我为学校有你们这些历经千淘万漉

方析出的“纯金”倍感骄傲,

为国家有你们这样

有追求、有抱负、有担当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无限自豪。

期待着,未来国家科技创新领域

满是你们的身影,

期待着,浩瀚苍穹里,

有你们点燃的那颗最亮的星。

04

采访感想

邓老师慈祥和蔼,在采访过程中,她娓娓道来自己投身于航空航天事业的一生。在2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邓老师等老一辈北航人身上所反映的北航精神。她上学时的北航老师非常朴素平和,而且大部分都是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他们潜心育人,热爱祖国,淡泊名利的品质令我十分钦佩。邓老师还提到过一句话:“我一开始工作,就把其他事情都忘了。”这种敬业、专一的科研精神正是我们北航精神的具体体现。总之,我从这次采访中收获了许多,邓彦敏老师就是老一辈航天人的缩影,是北航精神的化身,希望我将来能如邓老师所教导的那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杨烨瑄

我从邓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一种魅力。首先,因为在发大水时,看到了飞机投下的救援物资,邓老师对飞机产生了好奇心,这种与航空的“奇遇”令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十分震撼,我在重新品味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是邓老师在讲述与胡老师躬耕数十载的经历中,给我震撼的不仅是她为航空航天事业付出的汗水,更在于那种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对科学的热情与务实的态度,这种闪烁的宝贵精神不需要用言语表达却足以震撼人心。最后就是邓老师对于现今社会的思考非常深刻,邓老师在访谈的时候,换位思考,讲到目前科研人员的情况和她们当时所生活的情况是不同的,指出国家的关怀与个人的辛劳付出同样十分重要。我想邓老师的魅力,在于那种“人老心不老”的燃烧着的热情与打磨的不曾钝化的思想,我看到的是一个坚守航空事业的科学家所折射出的超乎常人的光辉。

——朱宸阳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小蜜蜂"承载着"大梦想"

依旧在祖国大地上振翅飞翔,

我们要接过老师身上的职责,

把北航精神写在祖国大地上。

Copyrigh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电话:010-82339367 邮编:100083

信箱:bhltx@buaa.edu.cn 传真:010-82339367

手机版

北航离退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