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照进教室,一堂大一同学的思政课正在进行。这次的课堂同以往相比好像有些不一样,讲台上多了几个特别的身影,讲述着特别的故事。
“由此,我国第一架无人侦察机成功升空!”宣讲的同学站在讲台上满怀激情诉说着北航前辈们的动人事迹,老师和同学们都坐在台下,思绪也跟着回到了建校初期,那段火热岁月......
2023年下学期,思源大学生记者团的同学,在采访老教授之后,把他们的故事,与时代的背景、个人的追求结合起来,走进思政课堂,为大一的新同学们,生动讲述北航故事,让北航精神在朋辈之间的心灵交汇中,不断延续。
宣讲现场
一位同学从自己的视角还原了宣讲现场和她的感想......
“2000米”
2000米是多远的距离?是每一次上课通勤的长度,还是操场5圈的长跑距离?对于中国航空事业来说,2000米是火蜂无人机高于歼-6的飞行高度,这2000米的伟大跨越,是飞机由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的重大变革,也是北航人夜以继日的奋进征程。
在火蜂无人机研制成功这一背景下,翟光明老教授(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退休教授)回忆道:“我今晚去搞火工品,没准儿今晚就回不来了。”而这种情况,翟老经历过很多次,不是不害怕危险,而是有心中的这份信念,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
翟光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无侦5飞机
翟老这两段采访原声放出来的时候,大家心中为之一震。这一震,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北航精神。聆听他的故事,仿佛打破了时空的阻隔,这些事好似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仿佛我们就是亲历者。
记者团刘明岩同学宣讲现场
记者团杨天豪同学宣讲现场
一段文字,寄托一念情深
宣讲人不仅讲述老教授们的故事,还娓娓道来老教授和同学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在发现来访的李泽博同学和自己同样学习航空发动机专业时,陈光教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退休教授)分外激动,当即从书架中取出一本由自己主编的《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分析》,郑重地在扉页题写了“李泽博同学,希望你好好学习,为我国的航发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并将这本倾注了自己毕生心血的书送给了这名同学。这几行字很简单,陈老师却写得很慢,很认真。时间仿佛凝固在了陈老师手中那支半新半旧的钢笔上,每个字也深深印刻在同学的心间。
2023年12月,陈老走了,但他对学术的严谨,人生的豁达,以及对同学的寄望,已经成为大家成长之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陈光老师为同学写寄语
身为新一代青年,我们应不负北航老前辈的嘱托,找准人生方向,握好手中的接力棒,书写北航的明天,书写祖国未来的华美篇章。
尾声
老教授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心中的北航故事要由自己来书写。北航老教授一路走来经历无数风霜与艰辛,获得成就后选择默默无闻,退隐后方,在教育事业上继续发光发热,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活力,赋予北航精神的新内涵。想到这里,一阵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雨后泥土的芬芳,我们好像找到了自己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伟大事业。
宣讲现场听得入迷的同学们
老师反馈与评价
宣讲活动结束后,思政课老师们纷纷给出好评:
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洁老师将老教授的故事作为阐述“坚定理想信念”这一主题的生动示例,鼓励我们明确自己的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
“我觉得你们这次宣讲很有意义,是北航精神与思政课堂的生动结合。这些前辈们的故事需要有人知道、精神需要有人传承,而且和我的课程主题很符合,用老教授们的故事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还有老师认为:这次活动非常新颖,通过青年人讲老一辈人的故事,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扬到年轻群体里,引发大学生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思考与感悟。
记者团同学与思政课谢惠媛老师
记者团同学与思政课赵洁老师
为了让宣讲效果更好,徐冶琼、赵洁、杜玥、张恒力、谢惠媛、赵华珺、付丽莎、张静等老师也将多年的讲课经验分享给我们,指导我们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挖掘故事中的细节、如何引发同学们的情感共鸣。
正是在思政课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社团同学们的及时调整下,本次宣讲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最终为同学们带来一个个穿透时空、触及心灵的故事。
付丽莎老师通过微信聊天和腾讯会议等形式辅导记者团同学修改和完善宣讲稿
幕后与展望
思源大学生记者团在本学期开展的“航路前辈”进思政课堂宣讲活动圆满结束,在每一场成功宣讲背后,少不了社团同学们的倾情付出。总结每一次试讲的经验,完善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打磨每一份宣讲稿的措辞,讨论试讲时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无一不体现着北航学子们传承北航精神的信念。
讨论修改PPT
每一次试讲只为了更好的呈现
宣讲人张力恺认为要让故事深入同学的内心,就要将抽象的精神内核具象化,由此他想到了歌剧《江姐》和作为江姐精神象征的红梅。红梅这种傲雪凌霜的精气神,不正是老教授们光辉人格的绝佳展现吗?于是,他在宣讲现场演唱了《红梅赞》这首歌曲,给宣讲注入了强大的情感活力。
宣讲人付世康最大的感受是:大一新生对这些“深藏功与名”的老教授背后的故事兴趣盎然。正如思政课老师们指出的那样,“大思政课”不能只讲课本上的内容,还要讲同学们生活中的内容,讲同学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而自己准备的这场进班宣讲,是在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德育之种在思政课堂上生根、发芽。
张力恺同学宣讲的演唱现场
思源大学生记者团共开展了23场进班宣讲,让老教授们的故事出现在每一个书院的课堂上。记者团的身影不仅仅出现在沙河、学院路的课堂上,更是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将故事传播到了杭州新校区,让“北航精神”在2000多名大一新同学的心中生根发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校内的这些老教授、老党员们不仅仅是活的历史,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也是青年学子的养分。
杭州校区线上宣讲现场
思源大学生记者团在离退休处的指导下,连接起北航老前辈与同学们之间的桥梁,将老教授们“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赤子之心传递给更多的人。同学们也将肩负起传承和宣扬北航精神的责任,在未来定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继续深耕采访老教授的壮丽事业。同时,我们也将尽己所能,助力北航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北航的思政教育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