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19年4月18日,北京日报第8版:《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见证·70年,我和祖国共同走过”光影叙事,以为国筑“长鹰”为题,整版报道了我校101岁教授、中国系统仿真学科创始人、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总指挥兼任总设计、北航“立德树人成就奖”获得者文传源先生。千龙网、中国首都网、中工网等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北航离退休教职工党委进行以下转载,同时配发短篇文老先生的一段老故事,共同向这位百岁老人致敬。
来源:北京日报

▲看到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的关于“北京五号”无人机的历史照片,101岁的文传源眼中绽放出动人光华。

▲学生在网络上为文传源找到了“北京五号”的照片,一下子勾起了文传源的回忆。他结合照片,思路清晰地讲述起60多年前的故事。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是195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系成立时的教职工合影,文传源用放大镜仔细端详,寻找年轻时的自己。

文传源和易正本1954年结婚。如今65年过去,两位老人依旧相濡以沫。

文传源和老伴儿在展馆的老照片上寻找熟悉的面孔。几十年如一日,两人携手相伴。温馨和睦的家庭是文传源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坚强后盾。

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展厅里,文传源和老伴儿易正本在学生和家人的陪伴下参观各型飞机,这些无比熟悉的机型让他回忆起几十年的峥嵘岁月。

▶“北京五号”试飞时,飞行员在地面调试,操控无人机翱翔天空。
珍贵的黑白照片,略显模糊,一架深黑色双翼飞机,凌空飞过,振翅翱翔。
无需拿起放大镜,只消一眼,101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系统仿真学科创始人文传源先生就辨认出久违的“老朋友”,“没错儿,这就是‘北京五号’!”
61年前,正是他作为总设计师,带领三百北航师生大干百天,研制出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那造型、那系统、那些参数,如同连帧的画面印刻于脑海。
时光回溯至1957年,作为北航教师的文传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祖国研制无人机。要知道,当时“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这想法无异于异想天开,连苏联专家听了也直摇头。
但文传源初衷不改,他和师生们开始草拟技术方案和研制计划,这一方案最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支持。1958年6月29日,北航成立无人机研制指挥部,开启科研攻关,目标是当年“十一”之前要上天。
这项任务时间紧、压力大。那时,无人机有自动着陆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十二个大系统有待研制。与之对应,研究团队也分成气动组、数据测试组、自动起飞组等十二个组。作为“总指挥”,文传源讲究科学管理,先定下计划完成时间,再带领大伙儿通过倒排计划、顺排措施,采用重叠、交叉、穿插研制管理方案等多种手段,步步推进。
无人机攻关,起飞和降落最为关键,文传源解释,“有人驾驶的飞机,出事故也大多在起落的时候,无人机要实现安全起落,更加困难。”
为确保万无一失,大量的试飞必不可少。试飞时,地面安排有保障人员,机上也有飞行员和文传源等主要设计人员。试飞,风险时常相伴,他记得,“有一次起飞,本来设置为无人驾驶模式,飞机应该按直线滑行升起,但它突然变成螃蟹走路一样,横着出去了,我们赶紧让切换成有人驾驶模式,飞机这才平稳下来。要是处理不及时,现在想想,还是后怕……”
试飞的同时,还要测量数据,所有参数都得从头进行测定。那段时间,熬夜赶工是家常便饭,有时能连着三天不睡觉,繁重的任务使文传源的体重从53公斤迅速下降到44公斤。
从有人试飞到无人试飞,从地面、机上分别调试到地空联调,数百次测试之后,飞机可靠性终于有了保障。1958年9月,无人机所需的十二个大系统全部研制完成,并装机调试。“十一”当天,“北京五号”无线电引导着陆正式试飞基本成功,北航师生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国庆献礼。这效率令在场观摩的苏联专家不得不折服,“这要是在苏联,要三个研究所做两年才能完成。”文传源则自豪地赋诗——大鹏劲搏凌霄志,红日高去飘彩云。
此后,又历经五个月的试飞、调整、修改,次年二月,“北京五号”验收试飞圆满收官。
1975年,北航成立歼六飞行模拟机总体设计组,文传源任组长,他协调全国40多个协作单位,历经八年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台歼击机飞行模拟机研制,并顺利交付空军使用,由此填补了我国飞行训练的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文传源和师生们在综合飞行/火力、设计仿真、智能化控制、系统仿真、综合系统论等领域积极开拓创新。
去年,正值“北京五号”试飞成功60周年,在学校专门举办的纪念大会上,百岁的文老放出豪言,“我不服气,我也不服老!让我们携起手来,继续奋斗!在宇宙探索中取得更大成就!”
(以上老照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文传源提供)
文/北京日报记者 任敏 摄/北京日报记者 和冠欣
2018年6月份,北航离退休教职工党委安排大学生志愿者与离休干部一对一进行采访,离休干部回忆自己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民族谋复兴奋斗经历的感人故事,文传源老先生作为被采访者之一,也讲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学习、感悟真谛。

文传源101岁
[个人简介]
文传源,男,出生于1918年5月。湖南省衡阳人。1949年2月在衡阳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湘南游击二支队二团队政委、空军训练部机械参谋。1951 年后曾先后任华北大学工学院航空专业组讲师、副教授;北京航空学院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航空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美国计算机仿真跨国学会科学与教育委员会联合副主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的技术总负责人,中国第一台飞行模拟机总设计组组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计算机应用一等奖。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00元。1990年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1988 年离休。离休后多次被评为先进,2018年荣获北航“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获得“共产党员十杰”荣誉称号,2019年获得北航第二届“立德树人成就奖”。

曹淑敏和徐惠彬共同为百岁教授文传源颁发“立德树人成就奖”

2018年6月“我对自己能为国家航空事业奋斗几十年而欣慰自豪!”文老先生在被采访时如是说。

1960年文传源(右一)在英国时的照片
文老先生这样讲到:
革命终于取得了胜利,我的任务重心也转到为国家航空军事工业做贡献了。我将把我学到的知识充分利用起来,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1949年12月,我经第四野战军政治部转到北京人民空军训练部工作并担任空军机械参谋。
1952年来到北航,那个时候白手起家,什么条件都没有。我们上课都是老师口授,没有材料、没有笔记。当时讲飞机结构,也都是老师描述,学生们凭借想象绘制出来,没有标注说明具体部件是什么。这种情况对于建好学校、教会学生极为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领导让我牵头,尽快编出一本权威的教材来,让大家都能使用。


文传源(前排右三)在仿真协会会议中的合照
文老先生回忆说:
我深知教材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虽然知道在编写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还是义不容辞。几经艰辛,终于编写出版了《米格—15飞机构造》、《ДГMK—3远距陀螺磁罗盘》等著作。在此期间,我还与余德星老师合作编著了《航空仪表学》,分上下册由商务印书馆于1952年出版。

1982年8月数字仿真语言及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讨论班合影(文传源在二排左十)
文老先生这样评价自己:
回顾过去的人生,我为了革命和国家的需要,不断改变了自己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努力使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得到了统一;我所经历的那段时光十分有意义,十分令我欣慰!在革命胜利之后,我又转战到我国的航空军事工业,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国家的军事工业做了贡献,这也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现在我还想:今天我们的国家虽然今非昔比、强大了,但各行各业仍然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许许多多像我们这样有经验的老一代人继续多做贡献。
文老先生这样勉励自己:
今后,我还要一如既往,继续听从党的召唤,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文案设计/郭永秀
故事采访/羊雨璇
编排/郭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