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老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航老故事 -> 正文

1.75公斤白金——陆士嘉先生的感人故事

发布日期:2018-11-14   点击量:

 

记得在本世纪初的2001年,我当时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有一天,一位年轻女士来办公室找我,她自报家门是陆士嘉先生的女儿张克群。我一听,立即起身迎接、请坐。她说明来意是准备撰写一本关于她母亲的书,但对母亲在北航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想请北航的同事和学生介绍一些。我当即答应,这不成问题,随后就可以安排。送走张克群之后,我立即向老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曹传钧先生汇报了此事。曹先生决定召开座谈会,请航空科学与工程系的部分老教授以及在校任教的陆士嘉先生的学生出席,向张克群当面介绍陆先生的教学科研成就。

座谈会那天,来了十几位老师,大家回忆起北航的创建者之一陆士嘉教授不仅是北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创始人,而且也是当时在全国高校中设立空气动力学专业的第一人。在畅谈陆士嘉先生丰功伟绩的同时,还回忆了陆先生的许多教书育人、爱国爱校、艰苦朴素、淡泊名利和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高尚品德。使我这个旁听者,感动不已。张克群一边埋头记录,一边还不时提问。这个座谈会,实际上成了陆士嘉先生逝世15周年的追思会(陆士嘉先生于19868月病逝)。

时光流驶,张克群的著作《飞——流体力学家陆士嘉》于20069月由“现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她不忘北航,立即托人给我送来了这本新书200册,我非常惊喜,当即转送航空科学与工程系150册,其余呈送北航校系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我自己留了一本,当晚就亟不可待地通读完毕。这本书首页是钱学森先生的序言“纪念陆士嘉教授”。书分五大章节,详实介绍了陆士嘉教授的成长经历和留学报国的灿烂人生。她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师从近代流体力学鼻祖普朗特大师,完成了《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的优秀博士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随后获得德国最具盛名的洪堡奖学金。书中叙述了陆士嘉的艰辛求学历程以及于1946年乘船回国的坎坷之路。

在书的第59页,一个显赫标题“白金见真情”,立即突显在我的眼前。仔细拜读,那是非常感人的故事,是陆士嘉先生和她的丈夫张维先生高尚品格的一个生动感人的例证。事情是这样的,二战结束后,盟军才准许外国人离开德国。在陆士嘉夫妇启程回国前,哥廷根大学的波尔教授,出于对战后德国人命运的担心,他请求陆士嘉夫妇把他毕生的积蓄所兑换成的1.75公斤白金带走,并说如果将来德国形势好转再归回给他;如果形势不利,就算是礼物相赠了。这种委托当然是波尔教授对这对中国夫妇的极其高度的信赖。陆士嘉夫妇迟疑片刻,决定帮助波尔教授带走白金。

陆士嘉夫妇抱着他们3岁多的女娃张克群,携带着这1.75公斤的白金,如同千斤重担,由德国经瑞士到法国,从马赛乘轮船,飘洋过海,万里迢迢,于19467月终于回到了上海,回到了阔别9年的祖国。然后,又从上海、天津回到北京。但在陆士嘉先生夫妇的心里,总惦记着如何“物还原主”的事儿。直到1956年,陆士嘉教授在接待一位来自东德的霍夫曼教授时,问起是否认识波尔教授。霍夫曼说他们很熟,经常一起开会。于是托他将白金带给了波尔教授,了却了他们俩多年来的一件心事。事后收到了波尔教授非常热情的感谢信。

知道这个故事的北航人,赞叹不已。在那个战乱和战后恢复年代,从1946年到1956年,历经长途跋涉和十年风雨飘摇,陆士嘉先生夫妇信守承诺,坚持“完璧归赵”。这不仅体现了陆士嘉先生夫妇的高贵品格,而且向德国友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崇高的传统文化。

/周自强

编辑/郭永秀

 

Copyrigh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电话:010-82339367 邮编:100083

信箱:bhltx@buaa.edu.cn 传真:010-82339367

手机版

北航离退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