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讲一个源自改革开放的奇缘,一个对航天事业具有长远意义的故事。
2016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了电话,她是中国航天训练中心仝飞舟老师(我与仝老师素未相识)。她主动介绍了她们正在航天训练中心,参与一项由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组织实施的任务——指导航天员们练习太极拳。听到这一消息我非常高兴,因此我也特别感谢仝老师。历史将会证实,她正在对航天事业做着一项重大的贡献。
那么陌生的仝老师为什么要给我报告这一大好消息呢?为什么宇航员非要在太空中练习太极拳呢?只是一般人想像的在太空中“秀一秀”中华文化吗?我又为什么要感谢她呢?……要说清这些问题就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说起了。
(一)
八十年代,从来不敢想象我们能够出国,尤其那时候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幸运的是,托改革开放之福,经过北航与航空工业部提名推荐,大连外语学院考试,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经费资助,八十年代初来北航讲学的日本东京大学宫本博教授的介绍等等,通过了一系列关口,我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日本北海道大学。在北海道大学电子研究所林纮三郎教授工作室进行人工血管的研究和动物实验,并且在筑波大学等有关学术会议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林纮三郎-宫本博-王幼复
人工血管鼠体实验(北海道大学1990年)
观察人工血管性能(北海道大学)
这期间,在札幌市日中友好协会里一些日本人和我交了朋友,1989年初一天,一个日本朋友松井京子告诉我,日本《读卖新闻》刊登一条日本文部省和日本科学技术厅(现为文部科学省)联合征文的消息:“二十一世纪论坛"89 向宇宙开发COUNT DOWN”,并拿报纸给我看。她鼓励我参与这一论坛。
竹山太郎夫妇-王幼复
王幼复-松井京子
试想,几十年前的上个世纪,在那个年代,我们都还很少想到下一个世纪、下一个百年的事,尤其是谈到要进行宇宙的开发和利用。经过久久的思考与研究,我还是构思了一篇论文(日文)《宇宙空间开发中的生体工学研究》。
文章谈到人类面对宇宙空间的特殊环境,除了超低温、超低压等等尚可采用一定技术手段予以克服而外,无重力或微重力、宇宙线辐射等物理因素,以及长期在外空间的孤独感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乃是人类下个世纪进行宇宙开发要遇到的主要难题。文章详细分析了处于无重力、微重力状态下人体骨骼新陈代谢的失衡,肌肉纤维的退化,体液循环的紊乱,宇宙线辐射带来的危害,长期脱离家庭社会所带来的心理疾患,此外内在的免疫力下降等等,都将是宇宙生体工学在下一个世纪研究的课题。文章也提出:除了对航天员进行严格的地面训练之外,我们东方医学(中医)具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可以采用汉方藥、针灸、气功等,调动人体自身调节能力的方法,用来对航天员内在的平衡进行调整,我认为应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文章接着指出:但是面对无重力、微重力,有大量的医学观测已经证实:人在长期失重的环境下,要想克服上述种种“宇宙病”的困扰,任何医学技术手段本质上几乎都是无能为力的。而克服这一困扰最为重要的手段,是在失重环境中宇航员必须强化自身的体能锻炼,舍此并无良方可替代。
于是我分析了目前地面上所有的百余种体育锻炼项目,它们恰恰都无不是利用了地球的引力或曰重力、以及运动惯性来完成,这些运动项目都是在抵抗地球的引力,从而做出反作用力、加速度、冲击、弹力等等,如果是在宇宙航行的失重状态下,则必然造成宇航员冲撞船舱、漂浮腾飞、甚至脱离飞行轨道等无法控制的可怕局面。
文章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大胆提出:中国的太极拳,它的独到的人体锻炼方法却可以设法做到微重力乃至无须重力条件下宇航员自身的体育锻炼,并且预言:下一个世纪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航天技术本身,更为主要的是要取决于人类在太空中长期失重情况下的耐受程度。如此,在下一个世纪的宇宙开发事业中,中国太极拳,它的基本原理决定其在有效解决宇航员所面临的种种生理的、病理的、乃至心理的医学问题上,可以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这篇论文在日本朋友、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竹山太郎、中日友好人士松井京子的帮助下,1989年初投向日本文部省和科学技术厅。经过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日本学术会议、读卖新闻社科学部等九个部门的专家团,对百余篇世界各国投稿论文进行严格评审,我的这篇文章被专家共同认为有科学内涵,且颇有创意,是一篇佳作,从而授予“宝石王冠表彰状”和十万日元的奖金。
专家们评审结果的消息公布于日本《读卖新闻》大报上。当年中国人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能够出现在日本的第一大报上,也算是凤毛麟角。回国后北航的校报上也刊登了这一消息,只不过没有引起任何重视,因为在上个世纪北航还没有想到下一个世纪宇宙开发和利用的事。
我是常年太极拳的业余爱好者,对太极拳有种种亲身感受,但从来没有把太极拳与太空失重联系起来。正是改革开放使我作为访问学者,又恰遇日本政府的征文“展望21世纪宇宙开发”,促使我形成了以太极拳克服“太空病”的推想。此也是奇缘。
(二)
1991年,国家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的非常隆重的全球性大赛,因此,由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学会联合于同时也举行了一个“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在这一次报告会上,我以题为《太极拳的运动生物力学特点与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的论文被选在大会上宣读。这一次文章比起在日本得奖的文章专就太极拳的论述更为深入。首先(一)例举了前几年苏联“和平号”航天站的宇航员、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航行员们返回地面出现了种种生理、病理、心理问题的实例。然后就(二)宇宙空间中太极拳的运动生物力学特点;(三)太极拳与失重状态下骨骼、肌肉的机能退行性变化;(四)太极拳与失重状态下的心血管功能失调;最后指出(五)太极拳在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地位。这是我在国内首次论述了在未来的航天工程、火星探索活动中,为了避免宇航员在长期失重飞行状态中引发“太空病”,明确有分析地说明中国太极拳对宇航员进行训练的必要性。
报告会的主持和颁奖人是:北京体育学院武术名教授张文广先生(名家门惠丰的老师),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名教授蔡龙云先生(中国武术泰斗)。我的论文获报告会一等优秀奖。
改革开放後是邓小平同志给国外朋友题词:“太极拳好!”,使得太极拳迅速走向世界,因而才有了这次全球性的“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我也才有机会向中国武术界呼吁太极拳应该面向航天事业的“奇想”。此乃奇缘之二。
(三)
次年,1992年11月12-13日,紧接着北京体育学院也举行一次首届太极拳论文报告会,特别邀请我在会上报告了一篇论文:《人类探索火星之壮举与中国太极拳应做的贡献》。我在这次报告会上提出人类在载人登上月球之后,下一个征服的目标将是火星,而要去探索火星,根据估算仅仅往返路途就需要在失重状态下航行一年半甚至两年的光阴。
报告中详细论述了:(一)火星之行与宇航员的健康;(二)宇航员的健康与中国的太极拳;(三)太极拳在火星探索中应做的贡献等等,再一次呼吁应该把中国太极拳作为宇航员的必修课。
恰好那几天有几位日本朋友来拜访我,他们也是业余太极拳爱好者,对报告会非常有兴趣,于是陪同我一起来到北京体育学院,经过我的翻译,他们说报告会内容很好,评价很高,还拍了几张照片。
报告会说明改革开放使得武术界开阔了思路,难能可贵地接受、并且认可中国太极拳可能为将来的宇宙航行、往返火星服务,而不是如以往仅仅限于养生、格斗,文化传承等等。此乃奇缘之三。
(四)
不久,1993年北京体育学院出版了《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特刊,分别以英文、中文、日文等三种语言刊登了我的论文,题目分别为《Exploit of Man’s Exploration of Mars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Chinese Taijiquan》,《人类探索火星之壮举与中国太极拳应做的贡献》,此刊向世界发行。
我是1995年到日本参加其他学术会议,访问北海道的朋友竹山太郎先生时,才看到北京体育学院有这个特刊。昔日江湖上的武界虽然也常常出现欺世盗名因“知识产权”而纷争,但中国历史上正统武术界是最尊重“知识产权”的一个领域。
(五)
2017年,我高兴地看到了《太极巡天飞舟护航》的报道,仝飞舟老师是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博士,中国航天员中心教练员,专门为航天员们设置了一套“巡天太极拳”,神九、神十航天员们都跟随其习练过太极拳。
报道中说,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当天演练了这一“巡天太极”,与此同时仝飞舟也在深圳“绿航星际”实验舱同步进行。证明在狭小的空间环境下对航天员的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太空舱里,虽然处于失重状态下,但见他们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如行云流水般的太极运动。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也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
(六)
自上个世纪的1989年发表了我的论文起,多少年来我一直期盼和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而今仝老师以实际行动践行我早年理念,令我十分振奋,这就是为什么我之所以要非常感谢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出乎意料,这也大大促成对宇航员进入太空的健康研究和迫切需要,作为北航一员的我,以“中国太极拳克服宇航员太空病”的理念,被如此之早就引入实施,着实令我意想不到。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遇到的最大的奇缘奇事!
而今,我们已经迈进了新时代,中国太极拳正在开启新的征程。
文/图王幼复
校对/郭永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