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采展示 -> 妙笔生花 -> 心得感悟 -> 正文

乌克兰苏27发动机大修培训记

发布日期:2019-11-04   点击量:

 

退休党员王震华于68岁之际在国外最后一次完成使命

1998年由航空部情报所推荐我参加发动机局组织的苏27发动机大修培训工作。当时俄罗斯要求的培训费很高,所以转而向乌克兰联系,他们要价低,乐意接受这项任务,解决他们工人失业的困境,解了工厂燃眉之急。

我随发动机培训团于1999年7月4日乘乌克兰航空公司的图154班机到基辅。工厂派大轿车接我们,直接拉到工厂招待所,在路上颠簸了12个多小时。招待所是三层楼的宾馆建筑,想当初应该是很不错的,但是现在已经太旧了,只能凑合住。住房安排在楼上,有大有小,大的住五六个人,小的住两个人,我与一位老翻译住小间,中间是公用的盥洗室和洗澡间,有热水,作为工厂的招待所算是不错的。还有很大的电视间,放了一个54寸的大电视,不过都是俄语和乌克兰语节目,看的人不多。这招待所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有厨房,里面不仅有电炉和冰箱,并且敞开供应油和白糖,这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这里显示了富饶的乌克兰。招待所周围,有邮局和银行等服务设施,再往下走就是货物齐全的食品店和酒店。招待所就在工厂边上,进厂非常方便。但是工厂门卫非常严格,必须集体进出,由车间派人接送,不许单独行动。如果不能跟随集体进厂,就只能回招待所休息。要出工厂大门,也要由车间派人送到大门口,人到齐了,门卫才放行。

鲁茨克发动机修理厂 该厂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夕1938年8月18日建立的,当时是乌克兰国防部直属的航空修理厂,靠近波兰,地处前线,既大修飞机,也大修发动机,在二次大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只修理发动机,由于直属乌克兰国防部,工厂按部队编制,厂长,车间主任等行政干部都穿军装,技术干部和工人穿便服。由于当时建立这修理厂是为了备战,所以该厂设在乌克兰北部山区,建设在鲁茨克市的北面小山上,与城市有一段距离,可以坐公共汽车进城,由于公共汽车班次少,所以我从来都是步行进城,因为城市很小,进城是下坡,遛遛达达就到市中心。

厂里保密制度非常严,进厂后,由车间派来的人带到工作地点,画地为牢,集体活动,在车间里也不能到处走动。在工厂内对我们的管理也非常严格。例如我们要到另一个工段联系工作,也要通知对方派人来领我们的人去,完事后也派人送回。

鲁茨克市 该市位于乌克兰的西部的山区,这个小城市很宁静,人口很少。市区南面有荒废的古城堡,城堡内完整的建筑和外面已经利用作为摆摊的集市。市中心有非常漂亮的天主教教堂,是属于西方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香火非常旺盛,教徒挤得满满地,我们进不去,只能在外面欣赏优美的建筑和花园。城里有图书馆,博物馆,书店,商店等。还有一条很宽的中央大街通向市政府和行政机关,那附近还有电器市场,再过去还有大商业区,我没有去过。市中心还有步行街通到森林公园,非常优雅,闲暇时到那里走走,是很舒适的地方。总之城市应有的设施,这里都一应俱全,加上人口稀少,是一个非常悠闲的城市,在马路上见不到什么人,甚至市中心也没有多少人。此外还有一所大学,前面有乌克兰著名诗人舍夫琴科的塑像,我没有进去过,但是我与在修理厂工作的该校毕业生聊过。他是俄罗斯人,自从乌克兰独立后,讲课用乌克兰语,他听不懂,只有下课后抄别人的笔记。写毕业论文也要用乌克兰文,俄罗斯人在这里要吃很大的憋。

鲁茨克市北边靠近白俄罗斯,西边离波兰也很近,距鲁茨克不远就是乌克兰波兰友谊农庄,和紧接两国边境的游览胜地——千岛湖,对岸就是波兰,因此不准到湖里游泳。我们曾经去游玩过,环境非常优美,天鹅在湖里游玩,你喂它食物,它就游到你跟前,从你手上来吃食。当地居民与波兰居民有亲戚关系,能自由往来。在修理厂的60周年庆祝大会上,波兰的同行也派代表上台用波兰语祝贺,居然当地的职工能听懂。(据说这片土地曾经被波兰侵占,二次世界大战前收复,因此当地居民很多人的懂波兰语,反而不少当地居民不懂俄语。)

丰富多彩的集市 虽然市内有不少商品琳琅满目的商店,但是商品比较贵。我们感兴趣的是郊区的有各种各样商品的集市,前面提到古城堡的集市,以农产品的干货和加工品为主。附近还有水果市场,这里大多数是当地居民拿出自产的水果来卖,很少有由外地贩运来的。

还有一个很大的菜市场,最初我们买菜是到离工厂不远的火车站菜店买,质量不好,态度极差。后来当地人告诉我们,只要走不到半小时,就有一个非常大的菜市场,市场有两层楼的四个大厅,下面卖蔬菜,上面卖肉和奶制品,都是农户自产自销的,既便宜又新鲜,还可以讨价还价。在这里我们才看到乌克兰的富饶,农产品非常丰富。小牛肉非常嫩,和瘦猪肉一样。而猪养得跟小牛一样大,肉也非常瘦,价钱都非常便宜。那里农家自产的牛奶,非常浓,我用不锈钢锅煮,必须先加水,否则就糊锅。蔬菜也很便宜,品种齐全。

后来还发现一个非常大的商品来自周围地区的工业品交易市场,要认真地逛一遍,就需要一天。有些产品质量很高,例如水晶制品可以达到出口水平,在市内工艺品商店卖价很高。因为经济不景气,工厂发不出工资,就把产品顶工资,发给工人。这里卖的就是工厂工人拿顶工资的产品来卖,可以砍价,所以价钱便宜。我们在这里淘到不少价廉物美的东西,颇有收获。

市中心也有书摊买廉价书,我买的乌俄字典,乌克兰会话手册等,但是在书摊上淘到的书,书店里反而找不到。这现象在莫斯科也存在。

悠闲的田园生活 工厂附近在正规的街道两边都是果园,居民的住房在果园深处,我们看不见。当地居民对我们很热情,见到我们路过,就主动邀请我们进去尝尝他们自家的水果。当时正是樱桃熟的时候,他们摘了最熟的,递给我们吃,还邀请我们进去自己摘,不要钱。园子里有苹果和梨树,地上种蔬菜,小麦,土豆等。在远些的郊区,园子更大,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工厂的工人,没有活时就回家,不发工钱。他们一点也不发愁,种好园子,全家吃喝不成问题。乌克兰气候好,土地肥沃,他们坚决不上化肥,哪怕果树长虫也不打农药,在农产品市场的商品也是如此,都是绿色农业。

整个城市也是一个大果园,沿大街种的都是果树。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杏熟了,大风过后,满地都是熟透了的杏。我们捡回来,招待所供应白糖和现成的炉子,正好做成杏浆,年轻人非常喜欢吃。后来大风刮下来的板栗,个特别大,当地人说不能吃,我们也就不敢吃。总之路边的果树,掉下来的果子可以随便拣回去享用。甚至当地人告诉我,他们想吃苹果,可以开车到友谊农场去摘,不要钱,可见乌克兰是多么富饶。

在当地的菜市场不卖鱼,其原因是想吃鱼,自己去钓。我经常见到工厂干部一个星期天就钓十多条大鱼回来,够吃一个多月。我们的年轻人也不甘示弱,他们从国内带来鱼钩和鱼线,在工厂后面的小溪边,找根合适的树枝当鱼杆,两个多小时就能钓回来大半脸盆小鱼。招待所敞开供应的油,正好用来炸小鱼,不花一分钱,就大大改善了我们的伙食。我们差不多每周都能享受三四次。可见乌克兰饿不死人。

还有一次,我们沿着小河沟走,碰见车间女检验员带着孩子在河沟里摸小龙虾玩,已经摸了大半桶,她非要我们拿一半去吃。我对此不感兴趣,小伙子们拿来美餐了一顿。

乌克兰的面包非常便宜,由面包厂做好,送到分销点卖。我们住处附近的分销点是一家住户,我们到他家去买,买得多,按出厂价,很便宜。我们每周去买一次,回来放在招待所的冰箱里,很方便。所以在乌克兰住家真幸福。

乌克兰文字与语言 来到这偏僻的城市后,深深地感到学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当地相当多的居民听不懂俄语,甚至有的当地工人要通过能懂俄语的工人才能与我们交流。甚至我们在菜市场买菜时或问路时,就会遇到这样无法沟通的场面。

但是乌克兰人谈起这事,他们骄傲地说:乌克兰文是古俄文。其实他们说的是对的,最早是乌克兰统治俄罗斯,所以基辅是古俄罗斯的首都。乌克兰文与俄文很接近,但不相同,特别是常用词汇有时完全不一样,不过大多数的词汇,词根相同,词尾变化不一样,学起来并不太困难。所以我马上找乌俄字典,会话手册等书籍,开始自学。但是乌克兰语与俄语发音不同,必须向乌克兰人学,我找到车间的女检验员学习,因为她比较有空。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上街问路已经不成问题。下面还要讲到,学会乌克兰文后来还派了大用场。

乌克兰政府还做出决定,一切正式文件必须用乌克兰文,其实这是排斥俄罗斯人的措施。但是也给自己造成许多困难,因为政府机关和企业的领导,以及广大的科技干部都是俄罗斯人,他们也不会乌克兰文。例如在工厂60周年庆祝大会上,乌克兰全国总工会的代表上台讲话时,首先申明自己不会讲乌克兰语,只能用俄语表示祝贺。至于乌克兰东部的粮仓和工业基地的居民都讲俄语,我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就只用讲俄语。这是乌克兰闹分裂的原因之一。

反剥削,争主权 按照合同,我国发给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是7美元,工厂想独吞这笔钱,要求我们一天三餐都在工厂食堂吃。我们吃了一天,发现伙食非常难吃,首先是西餐,大家不习惯。再加上粗制乱造。例如午餐的有名的乌克兰红菜汤做成刷锅水,既无肉,又无红油。每天都剩下,下次照样端上来,我提了意见也没有用。至于早晚餐更差劲,还要提前进厂,晚上要等吃完晚饭才能回去,拖得很晚才能离厂,我们就整天关在工厂里,我们毫无自由活动的时间。经过我们争取,只有中饭在工厂吃,因为工厂中午不许我们出厂,午餐费收3 美元,其实他们的成本用不了1美元,可见剥削得多厉害。从此早晚饭我们自己解决,各单位自己做,结果我们只要用一天的早晚饭钱(4美元)买肉,鸡蛋和菜,再每周买一次面包,加上我们从国内带来的大米,方便面,咸菜等,够吃一周,节余归己。经过这场斗争,既减少了工厂的剥削,又每周每人能节省二十多美元,相当143厂工人当时半个多月工资。

培训工作 我具体负责143厂技术人员培训的翻译工作。他们负责大修的都是该发动机的四个关键附件,任务很重。该厂也很认真,派出分厂厂长,车间主任和老师傅,人数较多,另外还请了一位老翻译帮忙。

整个培训团由410厂组织。他们派了科研处长负责翻译工作,由于我在俄语培训班教过他,所以他对我很尊重。另外还有一位长驻代表的王团长,由于发动机局马局长来视察时,我和他很熟,过去与俄国人打交道,我帮过忙,所以对我很尊重,并且指定我在该厂60年大庆典礼上代表他和发动机局送礼和讲话,实际上我成为培训团的顾问,所以王团长有事常让我出面交涉。

其实按我们派出人员的实力,完成培训任务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往往出在工厂用制度和管理来卡我们,必须善于与厂方打交道。因此我决定,发挥我与苏联人打了几十多年交道的经验,帮助培训团顺利完成任务。

突破保密关 培训工作本不难,我们派去的都是技术骨干和熟练老工人,不培训自己也能摸得八九不离十。但是苏联传统的做法是强调保密,故弄玄虚,让你摸不到他的底,任凭他们糊弄,让你学不到手。

我们一进车间,他们就立了一个规矩:所有的工艺资料一律不能拿出资料室,绝对保密。连当地工人不清楚时,也只能到资料室去查。如果这样办,他们就能随便糊弄我们,他们违反操作规程或降低检验标准,我们也无从查对。连乌克兰的老工人对此也不满,因为这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但是这个问题下面是无法解决,因为这是上面规定的。保密这个挡箭牌又是他们尊为法律,似乎必须遵守。我采取用法律攻法律的办法,找到他们的总工程师,指出工艺规程是工厂任何人都要遵守的法律,工人必须保证手边有操作规程,按操作规程工作,否则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如何保证质量。这条法律才是您总工程师首先要负责监督执行。说得他哑口无言,他马上取消了这条规定。其实我们与操作工人的关系处得很融洽,他们不反对我们翻看操作规程来对照他们教我们的操作。检验时也按他们的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当然后来他们遇到一些难题,因为产品质量要求非常高,有时也想蒙混过关,但是我们有权对照工艺文件检查,他们就无法再糊弄我们了。

严把检验关 工厂生产中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由于我们派去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都是高水平的,又争取到能查对工艺文件,在一般修配和组装工作中,他们都能很好地把关。到了整个组件的测试和验收的阶段。就矛盾十分尖锐,遇到好几个难关:

突破文字关 首先在验收大纲上工厂就制造了很大困难,我们发下来文件是用乌克兰文写的。我就找总工艺师,问他能看懂这文件吗?他说他是俄罗斯人,他也看不懂,这是乌克兰政府的命令:所有官方文件必须用乌克兰文写,他也没有办法。这就明摆着,既然我们看不懂乌克兰文,那么他们怎样测试都合格。这个哑巴亏我们不能吃,幸好我先有准备,学了乌克兰文。但是凭我突击学习的乌克兰文翻译这文件,我没有把握,必须找一位老师。我首先与检验工长搞好关系,因为是检验现场的头。他也是俄罗斯人,是苏联洲际导弹部队的退役军官,他对我还讲述了他长年在洲际导弹发射井下值班的生活,我们关系不错。他对俄文的测试大纲非常熟悉,因为这本来是俄文的资料,工厂为了刁难我们,故意用乌克兰文翻译的文件来搪塞我们。我就凑合把乌克兰文的测试大纲翻译成俄文,请他修订,他当然乐于口述按原版的测试大纲修订好,这样不违反工厂的规定,又让我们按原版的文件来监督验收测试。我就这样破解了工厂设的局。

突破技术关 143厂负责大修的四个部件中最难修的是温包热传感器,而且这部件调试好后,要运回国,作为我国大修的标准件。在工厂大修这部件时,一连换了五个温包都不行。我就要求查这些温包的出厂合格证和性能参数,工厂都拿不出来。他们只好从外单位大修合格的部件上拆下来,用在我们的部件上。后来发现他们的试验台有设计错误:用低灵敏度的热电偶测试和标定高灵敏度的温包传感器;并且控制元件距控制台10米多,操作迟后严重,给操作工人带来极大困难,以至于花了两周时间毫无进展。我们的同志一再抱怨操作工人,他便消极怠工,反正你们培训期有限期,他不着急。我们分析出上述技术原因,告诉车间领导,这不是操作工人的问题,要从技术上进行改进。操作工人感到欣慰,后来主动加班加点一天做了五次标定,保证了我们按期结束工作。

突破标定关 标定中数据处理是关键,乌克兰厂的中心试验室想欺负我们工厂培训人员理论水平差,在数据处理上故弄玄虚,想推销他们的数据处理方法。他们采取两条措施:首先用乌克兰文重新编写标准件标定的企业标准和规范,加严公差,给我们将来自己调试和标定试验台和以后鉴定标准件制造困难;其次不让计量站的技术人员与我们接触,更不提供原始数据。

我先把乌克兰文的文件翻译出来,然后对文件中一些数理统计的名词,如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均方误差和可信边界值等,我对我们的技术人员做了解释,乌克兰的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并不新鲜,建议他们回国后查资料就能找到。

但是他们这样做,给工厂的测试工段在标定时造成极大困难。我从他们交给我们的验收鉴定记录和鉴定书之间找到错误和矛盾。尤其他们在数据处理圆整化上犯了不考虑有效位的基本错误。如试验结果处理后得到0.47,完全合格。他们把该值圆整化成0.5,而定的公差是±0.02,那么0.5-0.02=0.48,对于0.47就成为不合格的标准件,因此我们可以不验收。工段长一听很恼火,迫使中心试验室主任与我们见面。我说得他口服心服,他完全承认错误,当场修改。但是他不承认把公差故意缩小。我们指出:按他们给出的公差范围,他们标定的温包热传感器有四项指标不合格,我们拒绝验收。并且我把这结论通知车间主任,车间主任急了,质问中心试验室中心主任。中心试验室主任用放宽公差到0.03来对付。我们仍然不饶他,要他交出他们鉴定自己的三个标准件的全套资料(包括计算中的中间值),证明放宽的公差是合理的。他被迫交出了档案中的完整的三套资料,我们借审察为名,趁机抄下全部数据,作为彻底摸透他们方法的范本,和我们今后标定的依据。从而彻底击败中心试验室推销其数据处理方法的阴谋,和意外地争取拿到他们标准测试数据,取得巨大收获,可以说他们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我们因此得到工厂领导的尊重,得到车间主任和测试工段长的真诚感谢,因为我们帮他们顺利完成任务。

突破资料关 他们主动提出,我们如果需要有关图纸和资料,他们可以卖给我们。这是在卖盗版资料,但是对方要价很低,我们就挑选了一部分图纸和资料。资料比较好验收,而图纸验收困难重重。图纸复印不清楚,打回去几次都不行。我们逼他们拿出原图纸,我们共同对照原图纸研究补正。这样一天的任务,拖我们三天。

最后我们把标定的标准件和有关资料包装封存,准备发送回国,就此完满地完成培训任务,我们的培训期限拖后了两周。虽然还是九月初,因为地处北方山区,天气已经开始寒冷,早晚气温接近0度,只能躲在招待所里熬过。

工厂60周年大庆和乌克兰独立日 工厂60年大庆是8月18日,而乌克兰的独立日是8月24日(星期一),工厂为了集中休假时间,把庆祝活动放在星期六(22日)开始,这样可以休息3天。庆祝大会搞得很隆重,有乌克兰国防部代表,总工会代表,波兰同行代表和航空发动机厂代表等。也请我和143厂的分厂长上台代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发动机局祝贺,并且赠送了礼品和锦旗。大会后有请来的歌舞团表演。

庆祝宴会值得介绍一下,从7点钟开始,不断地上菜,非常丰富,吃到10点多开始跳舞和到走廊聊天,大概是帮助消化满肚子的食品。大约一小时后,又邀请入席,开始第二轮吃喝。我早就酒足饭饱,只好陪他们坐坐,与对面的军官聊天。到一点又开始第二轮的消食活动。我突然想起我们刚到工厂招待所的夜晚,楼下结婚宴会整整折腾了一宿,天亮了才结束。我赶快问身边的乌克兰人,才知道这宴会也要闹到明天早上。我赶紧找到厂长,表示感谢他如此丰富的宴会和希望告退。厂长也善解人意,马上叫他的汽车司机送我们回招待所,这时天已经开始亮了。

匆匆路过的基辅 我们拖后了两周回国,我们原来想坐火车到莫斯科,但是因为签证问题,不可能实现。只好坐一夜火车,第二天到基辅,仍旧坐乌克兰航空公司的班机回国。不过因为航班一周一次,我们可以在基辅玩三天。可是由于王团长拉我帮他与乌克兰武器装备进出口公司和我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打交道,整整忙了两天,我的观光俄罗斯帝国最古老的首都就此成为泡影。

只有第一天刚到基辅,由乌克兰武器装备进出口公司接待我们住进他们的招待所,接着带我们在市区走马观花地逛了半天。首先到了最古老的一条街,现在是步行街,是一个街面很窄而坡度近45度的石板街。两边是兜售纪念品的摊贩,半个小时就能走一个来回,毫无文化内涵,我一点也不感兴趣。接下来就是拉我们到山顶公园,可以眺望基辅的全景。确实是一个值得仔细观光的地方,但是只给一小时,又是初来乍到,什么也看不明白。如果对基辅的历史有所了解,一定可以看到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半天的时间,主要是汽车来回穿过市区,走马观花地见到高大雄伟的古建筑和乌克兰庆典阅兵和游行的广场,还有富丽堂皇的商业街,这就是我对基辅的依稀印象。

不过在山顶公园我见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俄罗斯和我国都严格保密的C-300防空导弹居然放在山顶中心,供游人观赏和照相。可惜我没有带照相机,而那些航空工厂的外行不识货,无动于衷,实在太遗憾。

可怜的老司机 我陪王团长办公事。都是坐出租汽车。有一次打的是很漂亮的奔驰车,开车的是一位老司机。我首先夸他的车,他说这是从波兰那边买过来的二手车,只要一千美元,很便宜,他建议我也买一辆。聊天中他开始发牢骚,他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六十岁就退休了,退休金足够生活得很好,还有一千多的存款,利息用来贴补孩子,生活非常富裕。苏联一解体,货币贬值,存款和退休金都成了废纸。七十多岁还不得不重新开出租维持生活,多么可悲。这个故事反映了乌克兰城市人民的生活,他们享受不了乌克兰富裕大自然的恩赐,不过乌克兰的物价比俄罗斯的便宜得多,生活比俄罗斯人好过。

最后办的公事 我陪王团长办的公事有两件:

一件是与乌克兰武器装备进出口公司签署培训合同执行总结。其实这任务很简单,偏偏遇到乌克兰政府规定不准使用俄文写官方文件,这给乌克兰武器装备进出口公司添了巨大的麻烦。本来俄文是他们过去的官方文字,他们轻车熟路,一挥而就。而我们也熟悉俄文,很快就能达到一致意见,没有文字上的困难。现在逼得他们学时髦,用英文写文件。说老实话,他们苏联过去对英文学习很差劲,我89年访问莫斯科航空学院时,院方还提出来“大学生是不是要学外文(英文)?”的问题。所以乌克兰武器装备进出口公司的人不懂英文,只好请翻译公司起草,而翻译公司不懂技术,翻译的文本词不达意,根本不能用。我只得帮助他们彻底修改,他们再找翻译公司翻译成他们看得懂的文字(大概还是俄文),这样来回折腾,浪费不少时间。最后在上飞机前才签署。

另一件公事是找我国大使馆交涉,要通过外交信使转运我们的保密资料和器材。本来这件事完全不需要我参加。但是王团长坚持要我去,我最初以为他拉我为了壮胆。去了以后,我体会很有必要。因为一谈公事,大使馆的人就哭穷,其潜台词一听就明白。有我这样一个外人在,他多少要有所收敛,王团长与他讨价还价要容易一些。当然我对他们的讨价还价不感兴趣,但是也不得不陪一下午。

基辅市区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市区保持古老风格,我们的中国大使馆在新市区,我们去大使馆时要经过总统府,议会大楼和政府大楼,这里街道特别宽敞,行人稀少,与老市区行人熙熙攘攘形成反差很大的对比。

文/王震华

编辑/李育卓

编排/郭小军

审核/杨   茹

Copyrigh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电话:010-82339367 邮编:100083

信箱:bhltx@buaa.edu.cn 传真:010-82339367

手机版

北航离退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