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采展示 -> 妙笔生花 -> 心得感悟 -> 正文

观看《青年马克思》影片有感

发布日期:2018-05-22   点击量:

 2018522日,有幸跟随北航老年党校看了电影《青年马克思》。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年轻时代,从过去的文字中了解得并不多,算是只言片语。这次用电影的语言表达出来,其与历史的真实到底有多少距离并不好说,但感觉应该还是尽可能地比较接近了吧。

影片开始,就是马克思的《莱茵报》所评论的林木盗窃案的影像描述。农民们只是在捡拾落在地上的枯枝败叶,却被容克贵族当作盗窃林木财产,不仅是乱棒飞舞,而且还有追杀。有人为此丧命。《莱茵报》为农民打抱不平,但却遭到政府的封杀。马克思一家被迫迁往巴黎。

过去,总看到马克思被驱逐到欧洲各个大城市,巴黎、布鲁塞尔、伦敦,都是大城市。曾经以为,被驱逐到这样的大城市,再怎么苦,也不至于太差吧?这次看到电影中的描述,那确实是相当地差,屋子破旧,房间窄小,光线昏暗。这就是典型穷人生活的地方。而且,马克思的夫人燕妮,曾经是那么知名的贵族家的小姐,却为了马克思,宁可过着与原来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的日子,也要参与和马克思在一起的共同生活与共同战斗。这样的女性实在可敬可佩。今天的女孩子们,有多少能真的去懂得和理解燕妮?有多少女孩子会认为燕妮太傻了?

马克思被从巴黎驱逐之后,求职无果,幸得恩格斯资助,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马克思的斗志一直不减,在与恩格斯第一次见面的那个场景,开始,马克思听说恩格斯是一个资本家老板的儿子,对恩格斯的态度相当冷淡。恩格斯并不在意。他提到他读到的马克思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书,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天才。马克思好像也想起来恩格斯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书,也认为恩格斯的著作十分伟大。看到这一场景时,我觉得,这两人这么互相“吹捧”,是不是有点太过了?反正中国人,一般不会这么说话。但是再一想,他们二人都是有着追求真理的强烈热情,看到他们读到的好的著作的作者,不由自主地表达对作者的钦佩,也是正常的。而且,毕竟是年轻人,不会那么世故,有什么就说什么。毕竟他们不像中国人那么说话经常拐弯抹角。

在正义者联同盟召开大会的那个场面,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自己的主张时,不赞成“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口号,忘记是与会者中的哪一位,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这就是一场coup,意思就是政变。说政变可能有点过,但当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支持者扯下正义者同盟的旗帜,换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旗帜的时候,感觉这应该是影片的编导者们自己创造的场面。这个场面固然有强烈的冲击性,但历史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总有点怀疑。

拍电影,总要关注戏剧性。平平淡淡,没有曲折的剧情是不讨观众的好的。而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的描述,在以往的回忆录中,有大量的空白,这也为编导填充这些空白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当然,或许编导者们已经尽量让电影接近于当时的历史了。但毕竟历史上留下的细节太少,只能由影片的编导者们自己去想象了,至于这想象的到底是不是更真实,我们就无法评论了。

恩格斯与他的爱人玛丽·白恩士的结识也是有戏剧性的。过去,虽然听到过她的名字,但总感觉这个名字的翻译有点怪。看到电影后,才知道,她的名字的发音更接近于伯恩斯。这比较像正经英美人的名字。影片中语言运用得也算尽可能地准确。马克思与恩格斯说德语,但恩格斯在英国生活的时间更长一些,所以恩格斯的英语也说得不错。有一场戏,恩格斯与其父亲在工厂里的一间办公室内对话。父子俩开始时说的都是英语。我感觉有点奇怪,为什么会说英语而不说德语,难道这里有什么毛病?后来老恩格斯把办公室内的其他人请出去后,他与儿子的谈话才用德语。我猜测。开始时,老恩格斯用英语跟儿子说话,正是因为办公室里有其他雇员,如果他们一上来就用德语交谈,而那些雇员不一定都懂德语,那就给人以一种不太舒服的感觉。所以,当办公室内的其他人离开后,爷儿俩再用德语交谈,也就很自然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和布鲁塞尔的公共场合,都用法语。在英国都用英语。在马克思的家里都用德语。这里确实没有一点违和感。

对于蒲鲁东,马克思初见时还是有一点尊敬的。但后来发现蒲鲁东只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且很享受自己作为群众领袖的感受,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也就没必要那么客气了。电影中的一些名字,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中,都有与他们观点的争论,除了蒲鲁东,还有巴枯宁,这个俄国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还有正义者同盟的创办者之一的魏特林,还有与马克思同在《莱茵报》共过事的卢格。这些人都遭到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严肃批评。从影片中看,马克思和他们都是有交情的,但交情归交情,观点归观点。不能因为为了维护交情就迎合错误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观点,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为了坚持真理,真理以外的东西,包括交情,都要为真理让步。这一点,我们今天有多少人能做得到?

追求真理的道路是艰辛的,也是痛苦的,同时也是有乐趣的。其中的乐趣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艰辛与痛苦才能得到。

/胡懋仁
编辑/郭永秀

Copyrigh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电话:010-82339367 邮编:100083

信箱:bhltx@buaa.edu.cn 传真:010-82339367

手机版

北航离退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