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为了改善农牧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长期和不懈地努力。考古发现证明,我国在7000年前已经有了水稻的生产,就是说那时后的先民们已经能从野生的植物中筛选出可以量产的粮食作物品种。近些年来,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先生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产量从每亩几百斤提高到2000斤以上,为解决世界性饥荒和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育种方面的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先进。从田间选种到杂交育种、到辐射育种、太空育种;到目前的转基因制种等等。用转基因手段制种生产出来的农牧产品目前在全世界的农业产量中己经占有相当的比重,以美国为例,2012-2013年度生产的大豆中转基因大豆佔到93%,它国内消费4720万顿,出口约3730万顿。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每年都进口不少转基因的农产品。例如2001年进口大豆1394万顿其中大部是转基因产品。到了2012年我国进口大豆达到5800万顿其中转基因产品占90%以上,而我国东北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只有1000多万顿;这一年还进口玉米521万顿其中转基因玉米佔80%以上。这些进口的粮食除了用作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外、工业原料之外,还有一部分用来榨油,可见转基因食品己经从各个方面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也日益多了起来!为此有必要让更多的人弄明白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众所周知,物种的性状所以能一代一代的繁衍下去,靠的是物种的种子中含有的遗传基因,生物学把这种遗传基因简称为DNA。它是一种分子量很大的长链蛋白质,在这个长链上“挂”着成千上万的胺基酸短链,每一个短链代表着这个物种的某一种特性,所谓的转基因简单的说就是将这些短链中某些部分“摘”下来,再将我们认为需要的代表某种特性的基因短链给接上去,这样我们就能获得所需要的遗传特性了。在具体的工程操作上是极其困难和复杂的,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商业利益的竞争,制种过程严格保密,一般无从知晓他们是如何完成的。例如美国孟山都种子公司生产的抗病虫害的大豆种子,椐说是将具有抗病虫害的某种病毒,包裹在一个重金属原子上去轰击大豆的DNA,让大豆的DNA长链断裂并粘上这种病毒短链,“造成”一种新的遗传特性,这个新物种便有了抗病虫害的能力了。用同样的手段可以炮制出具有各种特性的种子来。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发或已经“开发”出来的新物种有600多项。不过比较成熟的、已大量进入消费市场的转基因作物并不多,主要有转基因烟草、转基因草莓;抗病虫害的玉米、大豆、棉花;抗除草剂的玉米、大豆;耐贮存的西红柿;富含花青素的紫薯等等大约有十几项。
按照人们的意愿改造过的农业种子,能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而且品质也有所改善。生产中可减少农药的使用因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还有,像耐贮存的西红柿,由于它的皮较厚不易破损,不仅延长了保鲜期,还在包装费用和运输过程中减少损失而降低了销售成本。再举例来说,我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价格比咱东北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要便宜20%、个大粒园、出油率还从18%提高到21%。所以在市面上销售的所有品牌的大豆油,及乎全是用转基因大豆萃取的。由此看出转基因物种的优越性了
转基因制种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现在尚处在初始阶段还不够完善;隐含的风险也未能充分的暴露,所以并未获得普遍地认可。有资料表明在英国的一次民意调查中有74%的答卷不认可转基因食品;德囯禁止转基因食品进口;日本禁止转基因大米进口;印度禁止转基因茄子商业化;法囯卡昂大学塞拉利尼教授用转基因玉米(NK603)喂食200只小白鼠,结果小白鼠普遍患乳腺癌,其中50%雄鼠、70%雌鼠提前死亡,提醒公众要慎用转基因食物。凡此种种说明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有不小的疑虑!
被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这样说:“对于转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论,抗病虫转基因品种推广时应慎重”他介绍说:“水稻、小麦属于碳3植物,玉米、甘蔗属碳4植物,后者光合效率比前者高30%-40%,他们(指美囯孟山都公司)已将玉米的碳4基因转到水稻身上,以提高光合效率。对这样的转基因我认为就不存在安全问题。但也有的还要对基因的安全性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现在世界上有上千的研究机构、上万的科技专家在致力研发新的物种以造福全人类,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极大的敬意,我们应该对转基因食品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致于有与论说转基因工程是帝国主义心怀叵测的大阴谋,目的是想通过转基因食品去消灭“目标人群”,让他们亡国灭种!这种看法未免太过偏激,大概是冷战思维在作祟吧!
(文/王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