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这三个字,国人再熟悉不过了。
莫须有这三个字的“知识产权”,属于南宋奸相秦桧。
莫须有这三个字的背后,遮盖着一个天大的冤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抗金名将岳飞,正当他“壮怀激烈”地准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时,却惨死在风波亭中。
这段历史公案,在史藉中、在史学家那里,甚至在民间传说、戏曲、小说中早有定论。现如今在西子湖畔岳王庙前,还跪着用铁铸的秦桧夫妇的塑像,千百年来任世人唾骂!
椐报导,最近考古工作者在昔日南宋朝庭所在地有了重要发现,岀土了许多历史文物。椐透露有些文物还与这段公案有关,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云云。这报导甚至引起了秦氏后人的关注,希望有助于釐清他们祖上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的农耕民族之间,屡屡发生争战。小到边界摩擦、大到易主换代,反复地上演着悲壮的故事,屹立千年的万里长城可做鉴证。
到了宋代,金人入侵中原,一举攻陷了北宋国都卞梁,并掳去了当朝皇帝徽宗(太上皇)和钦宗二帝。溃败的北宋军民退到了金陵一带,藉助于长江天险才得到喘息的机会。钦宗的弟弟赵构继位(庙号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起初,这个流亡皇帝还小有作为,如安定社会、发展生产、整顿军备、准备北伐等等。奈何连年战乱、民生凋蔽、百姓苦不堪言,希望能过上几天安定的好日子。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朝野之中出现了主战、主和两派势力。平心而论,各派都有各自的道理不足为奇,应该说这是正常的政治生态。就连三国时,雄椐江东一带的孙权,兵多将广、物阜民丰,面对北方的强敌曹操,朝中仍然是“武官要战,文官要降”的局面。可是南宋这两派有点不同,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秦桧,在北宋国都陷落时,曾被俘投敌变节,继而打入南宋朝庭卧底,他鼓动的求和实际上是求降,这样两派势力便有了你死我活誓不两立的色彩。
当然,战也罢和也罢或是降也罢大主意还得皇帝老儿自己拿。这时的高宗在纸醉金迷的富贵乡中早己错把杭州当卞州,乐不思蜀了。再加上秦桧等人不断的忽悠,很快便摇摆到了主和派一边,于是积极主战的岳飞便成了他们要拔去的肉中刺。洽在这时,岳飞在朱仙镇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眼看就可收复卞梁城,岳家军斗志皍扬,势不可当,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壮志饥歺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大将军誓言要直捣黄龙,迎徽、钦二帝还朝!大概也是许是胜利冲昏了头脑,把话说过了头。你都不想想,迎徽、钦二帝还朝,这话在赵构看来无疑是要辇皇上下台嘛,这样皇上不整你整谁!连发十二道金牌从抗金前线召回岳飞,说明皇上真的急眼了!
這时候岳飞大概也明白,要是奉旨回朝绝对没有好果子吃。本来将在外君命可以有所不受,倘若拥兵自重抗旨不遵,看皇上能奈我何?可惜呀,偏偏咱這位“精忠报国”的岳大将军还真有一股子愚忠的劲头,何谓愚忠?说白了就是冒傻气!明知送死还要去,冤呀!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这么重大贡献,不仅无功还要治罪,冤呀!不仅自己白白送死还把儿子(岳云)也搭上,冤上加冤、天大的冤呀!至于说岳飞是如何如何被奸相秦桧害死的,那都是民间的演义或者戏说而已。因为杀害一位柱国的大将军绝非是秦桧用“莫须有”三个字能够一手遮天,也不会仅用这三个字就能草草结案。事实上史书明确记载岳飞是被高宗赐死,岳飞虽冤不干秦桧什么事。
秦桧所以要说岳飞之罪莫须有,不过是在面对朝野一片质疑声中,作为最高当局的“政府发言人”,在不便说、不能说的情况下,用类似“无可奉告”这样的外交词令进行搪塞,实在出于无奈。真正杀害岳飞的元凶只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充其量是个邦凶、刽子手,却做了宋高宗的替罪羊。按照主犯必究胁从不问的惯例,跪在岳飞墓前的应该是宋高宗,而不是秦氏夫妇。
这里,笔者无意要替秦桧翻案。秦桧投敌变节在先,后又内外勾结诬陷忠良、企图出卖朝庭等等罪行,桩桩件件都是铁案,想翻也翻不了!无论再出土什么文物也无法改写这段历史。秦氏的后人们大可不必太在意当年秦桧的作为,其实秦氏家族中并不乏好人,例如就在当朝,秦桧的曾孙秦矩,与金人的作战中表现英勇,最后兵败城破举家投火殉节,诚值世人称道!所以秦桧只是秦桧,一人作孽不应也不能让后人受辱!
(文/王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