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文章提出:“依照这些规定,不仅台湾及其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澎湖列岛要回归中国,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文章一出舆论哗然,日本安倍政权一片恐慌,据香港凤凰台报道,有人声言这是中国使用的“围魏救赵”之计。提出“琉球问题”再议,引出一件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吞并别国领土的重要历史事件“琉球处分”。
琉球本是一个独立国家,是琉球群岛主岛,也是琉球国首府和最大城市那霸所在地。琉球自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至明治维新1879年被吞并,在明清两代长达五百多年内,都是中国的藩属国。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尊王倒幕”、“尊王攘夷”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统治二百多年的江户幕府被推翻,走上天皇制资本主义军国主义的道路。日本明治维新后,不断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不顾清政府的一再抗议和反对,公元1879年用武力吞并琉球,将琉球划归为日本领土,并在“废藩置县”运动中,改琉球为冲绳县,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极不光彩的“琉球处分”。
公元1871至1880年,中日多次商议交涉琉球问题。日本提出“分岛改约方案”:即把靠近台湾的宫古、八重山群岛划归中国,琉球及其以北诸岛归日本,受到中国的反对;清政府提出“三分琉球方案”:即琉球以北的原岛津藩属地划归日本,琉球本岛及附属诸岛还给琉球,恢复琉球国王位,南部宫古、八重山群岛划归中国,待琉球复国后送给琉球。可惜这些谈判既无签字亦无结果。接下来是清政府与俄、日、八国联军(其中包括日本),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侵略压力下,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大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没有了任何话语权,琉球问题成为中日谈判没有任何结果的悬案。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迫把侵占了五十年(1895-1945)的台湾归还了中国。但美国二战后一直占领的冲绳(连同中国钓鱼岛),却在1972年5月15日把行政管辖权交给了日本,冲绳作为美国在日本最大的军事基地并未改变。日本民主党和自民党政权助纣为虐,从不把冲绳人民当作本土人民对待,由此也成为冲绳人民要求独立和反美的重要原因。
署名文章以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对琉球是独立国家和中国藩属国地位,做了有力的论证。历史上有更多的文献可做进一步的证明,撮其要者有:
一、明正德庚辰(1520)年,黄省曾著《西洋朝贡典録》之“琉球国”记载:“其国在泉州之东,其地三分而多争:一曰中山王,二曰南山王,三曰北山王。”高皇帝谕戒“琉球三王互争,于农业少废,人命颇伤,朕闻之不胜怜悯。今因使者往复琉球,特谕王体上帝好生,息征战而育下民,可乎?”还有:“洪武中,中山王遣子侄就业太学”,“琉球之贡以二载。(洪武中,三王皆遣使奉表笺贡马及方物。永乐以来,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后惟中山王来朝,每二年许贡一次,由福建以达于京师)”(《西洋朝贡録》中华书局1982P50-53)。
二、明万历辛卯(1591)罗曰褧(音:窘)著《咸宾録》“琉球篇”记载:“我朝洪武初,遣行人杨载(注:据《浮生六记》或为汤载)招谕日本还,复遣往琉球。琉球遣使者随载入朝贡献,诏所贡方物俱于福建行省验入。”“中山王遣子侄及其陪臣子弟入国学。上喜,礼遇独优,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三王嗣封皆请于朝以为常。景泰时,山南、山北为中山王尚思达所并,遣使朝贡。嘉靖初,国王尚真卒,世子尚清上表请封。我遣给事中陈侃、行人高澄往吊尚真,并封尚清中山王”(《咸宾録》中华书局1983P59-60)。
三、清傅维麟编纂纪传体明代史《明书》记载:洪武五年春“谕琉球”。洪武十六年春“遣使谕三王勿互争,废农残民”。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琉球遣子弟入监读书,上喜,赐闽人三十六姓。”天顺六年四月“遣使如琉球祭吊册封”(《明书》卷一商务印书馆)。
以上所述“就业太学”、“入监读书”,以及“赐闽人三十六姓”皆为对藩属国之优厚封赏荣耀之事。
四、清嘉庆沈复(字三白)著《浮生六记》称:“嘉庆四年,岁在己未(1799),琉球国中山王尚穆薨。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沈复陪同出使琉球,以所见所闻写成《浮生六记》卷五“中山记历”。《浮生六记》收入同光间申报馆聚珍版印行的《独悟庵丛书》,后林语堂把它译成英文传诵环宇,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成同名电影,由舒适饰演沈三白。与此同时,还编成话剧演诸舞台广为流传。
据《浮生六记》“中山记历”记载:“明洪武初,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往来朝贡,国中久米村,梁、蔡、毛、郑、陈、曾、阮、金等三十六姓,乃三十六姓之裔,至今国人重之。久米官之子弟,能言教以汉语,能书教以汉文。十岁称‘若秀才’,王给米一石。十五岁薙发,先谒孔圣,次谒国王,王籍其名,谓之‘秀才’,给米三石。长则选为通事,为国中文物声名最,即明三十六姓后裔也。”久米为琉球四个王畿府(首里、泊、那霸、久米)之一。
书中更有重要史料记载,原文如下:“使院敷命堂后,旧有二榜。一书前明册使姓名:洪武五年,封中山王察度,使行人汤载(注:据《咸宾録》或为杨载);永乐二年,封武宁,使行人时中;洪熙元年,封巴志,使中官柴山;正统七年,封尚忠,使给事中俞忭、行人刘逊;十三年,封尚思达,使给事中陈传、行人万祥;景泰二年,封尚景福,使给事中乔毅、行人童守宏;六年,封尚泰久,使给事中严诚、行人刘俭;天顺六年,封尚德,使吏科给事中潘荣、行人蔡哲;成化六年,封尚圆,使兵科给事中官荣、行人韩文;十三年,封尚真,使兵科给事中董旻、行人司司副张祥;嘉靖七年,封尚清,使吏科给事中陈侃、行人高澄;四十一年,封尚元,使吏科左给事中郭汝霖、行人李际春;万历四年,封尚永,使户科左给事中肖崇业、行人谢杰;二十九年,封尚宁,使兵科右给事中夏子阳、行人王士正;崇祯元年,封尚丰,使户科左给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司正杨伦。凡十五次,二十七人,柴山以前无副也。一书本朝册使姓名:康熙二年,封尚质,使兵科副理官张学礼、行人王垓;二十一年,封尚贞,使翰林院检讨汪楫、内阁中书舍人林麟焻;五十八年,封尚敬,使翰林院检讨海宝、翰林院编修徐葆光;乾隆二十一年,封尚穆,使翰林院侍讲全魁、翰林院编修周煌。凡四次,共八人”(《浮生六记》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P44、P124、125)。
“使院敷命堂”乃琉球专供迎接册封使下榻之所在,在这里以榜文形式镌刻了明清两代在384年间,先后19次、35位派往琉球册封使姓名。(若算上沈复参与的嘉庆四年正使赵介山、副使李和叔,则前后达427年册封20次、册封使37位。)这是多么珍贵翔实的历史档案!署名文章所说“历代册封使不绝于途”,在这里得到最为有力的证明。
大量的历史文献证据表明,“琉球处分”是非法的,冲绳和钓鱼岛向来不是日本固有领土。把琉球改为冲绳不过是洗钱的白手套,无法抹去琉球国几百年的存在,也无法抹去与中国几百年藩属国关系。鉴于安倍上台后妄图修订二战“和平宪法”,极力复活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爱好和平的人们,理应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迫使日本归还所有用战争掠夺的领土,不仅要归还中国的钓鱼岛,久拖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重新再议的时候了。
(文/李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