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采展示 -> 妙笔生花 -> 心得感悟 -> 正文

扶贫脱困信心满怀——北航老同志参加“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专题调研在线发言选登

发布日期:2020-08-04   点击量:


【编者按】2020年,中组织部老干部局和北京市委老干部局《工作要点》,都对开展“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专题调研活动作出部署。北京市委教工委、工信部也向各离退休工作部门发出通知,通知要求各单位根据常态化疫情防控实际,尽快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调研座谈以及征文活动。结合我校离退休工作实际,离退休教职工党委面向党支部、广大老同志开展了座谈畅谈主题活动以及征文活动,引导老同志们结合亲身经历撰写学习心得或体会文章,为脱贫攻坚点赞喝彩。从7月28日起,离退休处公众号陆续登载支部活动报道以及老同志们撰写的体会文章。

扶贫脱困信心满怀

——北航老同志参加“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专题调研在线发言选登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工程和底线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更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了全国总体布局,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已累计减贫8239万人,年均减贫1373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71元,实现快速增长,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贫困地区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以前的穷山沟变成了绿水青山,贫困村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宏观上看全国扶贫脱困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微观上看,每个农村和家庭的变化也超出人们的想象。我的老家是一个有100多户人家的村庄,平时主要靠种植粮食维持生活,没什么副业,产品单一。由于粮食产量低,一年下来没有多少收入,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改革开放前八十年代初还是一个生活贫困的地方,人们平时生活缺衣少穿,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经过30多年的奋斗和不断努力,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回老家,竟然走错了路。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原来记忆中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土坯房子大部分都变成了楼房,过去的村庄面貌已完全改变。再看每个家庭,由于种植产品种类增加,收入自然就多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彻底改变,幸福感也大大提升。真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现代家用电器一个不少。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家庭还有存款,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不仅如此,有的家庭还为在城里工作的下一代买房;有的家庭购买了汽车。现在农村的生活真是一点不比城里差,空气新鲜,住的是宽敞楼房,吃的粮食和蔬菜是绿色健康食品,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现在的农村和农民正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奔向更加富裕、健康、现代化的小康社会。

我们国家要扶贫脱困,先扶什么?有人会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是扶贫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国家要富强,科技人才是关键。科技人才来自哪里?教育是基础,所以扶贫要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人们常说: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未来。

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保障性作用,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是斩断穷根、阻断贫困的重要途径。教育发展了,国家才有希望和未来。通过教育,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学习机会,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能让更多的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自脱贫攻坚战以来,国家为了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很多地区实现了从学前到高校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让更多不能上学的贫困孩子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素质,用他们学习到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从而让自己的家乡真正走上小康之路。

2020年是脱贫攻坚最后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带来了影响。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战,“两手硬,两手赢”,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坚定不移奔小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文/郭呈安

编辑/刘佳秀

编排/郭小军

审核/郭永秀

Copyrigh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电话:010-82339367 邮编:100083

信箱:bhltx@buaa.edu.cn 传真:010-82339367

手机版

北航离退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