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在北航社区,那些熟悉又忙碌的身影,让我在感动之余,也告诉了我答案。

每当疫情胶着的时候,他们身穿蓝色防护服,戴着口罩,手臂佩戴红色袖章,有的在队列旁维持秩序,引导居民保持“一米”安全距离;有的协助信息录入,确保规范有序开展登记和检测工作。他们中有人全家上阵,夫妻二人一同在核酸检测现场值班值守,女儿负责大数据录入、整理,大家通力合作,筑起一道道“安全屏障”。

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他们站在垃圾桶旁,耐心劝导大家把垃圾分好类再投放进垃圾桶,遇到没有分类的垃圾,他们就亲自帮助分类。夏天烈日炎炎,垃圾桶散发难闻的气味,还得克服蚊虫叮咬;冬天天寒地冻,很多厨余垃圾冻在桶内,得用手一点一点抠出来。对于这些困难,他们毫无怨言,看到越来越多的居民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他们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蔬菜大棚的门口,能看到他们守护秩序,让大家戴好口罩扫码进入;在学校到北医三院的路上,能看到他们驾驶着电瓶车,让出行不便的老同志能及时就医;在学校食堂、超市发和蔬菜大棚里,能看到他们认真、仔细挑选着蔬菜、盒饭,让高龄空巢的老同志不总为购物就餐发愁……他们的工作还有很多,只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
一滴水珠的轨迹,可以折射江河的奔腾,一朵花儿的绽放,可以见证春天的绚丽。宏大叙事动人心魄,但微小瞬间同样撩人心弦。
他们这群人里有院士夫人任丽云,有全国政协常委夫人常军勤,有离退休干部队伍中老支部书记刘金才、张艾,还有新当选的支部书记吕建新、侯淑锦,有新入党的党员崔桂荣,有退役军人田恩义、王全生,有田翠玲一家人,有北航“大老刘”刘秀玲,还有老同志家属周力、杨帆等等,就不一一例举名字了。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是他们共同的行为准则。他们中很多人年逾古稀,身患多种疾病,还有一些是癌症术后病人,但乐观、从容依然是他们身上最明显的标签。他们的家中也有琐碎的事情需要打理,但舍小家顾大家是他们的精神写照……
他们每个人的力量看似很微弱,但他们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服务精神,在这种坚定信念的加持下,细流汇聚成江海、山石崛起为高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不断传承,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一起投身志愿者服务行列中,用双手塑造美好,用行动传播爱心,把北航社区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