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这个名词近年来特“火”。2013年1月1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北航王华明主持的“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我退休支部成员大都已七,八十岁,但仍然十分关注这项新技术,新成果。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党日活动,并邀请了本管理小组的同志和其他有兴趣的同志参加,参与人数达40余人。大家先聆听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院长田莳教授作的题为“3D打印引爆航空航天工业技术革命”的讲座,之后又参观了王华明团队的“激光增材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活动,老同志们个个精神集中,兴趣盎然,努力了解这项新技术的奥秘。同时,也为北航人获得的科技新成果感到振奋和自豪。
原来,飞机零件的传统制造方法,需要铸锭,制胚,模具,模锻等工序。整个工序下来,耗时费力,总花费高达几十个亿,大型模具的加工就要用一年以上的时间,要动用几万吨级的水压机来工作。模具加工出来后,再用它锻造出一个大型结构件的毛坯,然后继续加工各部位的细节,等到最后成形,几乎90%的材料都被切削、浪费掉了。所谓"3D”技术,是一种与传统的制造方法截然相反的方法。它通过增加材料、基于三维CAD模型数据,采用逐层制造方式,直接制造三维物理实体模型。国际上称为"Additive Manufacturing”(简称AM),国内翻译为“增材制造”。即:传统制造实际上是在材料上做减法,通过模具、车铣等机械加工技术与工具,将原材料转化成产品,其特点是利用缩削、减少材料来生产部件。而增材制造奉行的是加法守则,先通过数字化模拟三维模型,再将原材料粉末、丝片逐层堆积成所需要的形状。与传统制造相比,增材制造具备快速、灵活、无模具、低成本等优点,而且可以成型传统手段难以加工的复杂结构件。 王华明带领他的创新团队,探索了一条做“加法”的高性能金属零件制造方式,通过计算机控制,用激光将合金粉末熔化,并跟随激光有规则地游走,逐层堆积,直接“生长”,根据零件CAD模型一步完成大型复杂金属零部件的制造。这就是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它的特点:高性能、低成本、短周期,正好弥补了传统制造方法的不足。王华明团队十几年来,他们围绕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致力于飞机、发动机等装备中钛合金、超高强度钢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关键技术研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王华明团队制作的零件已实实在在地装上了飞机,为我国飞机制造工业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这次活动,老同志们深受鼓舞,为我校年轻一代的奋进和拼搏精神深深感动。我们会更加关心北航的发展,支持学校的工作,热爱北航大家庭。 我们为王华明创新团队点“赞”,也为我们的北航点“赞”。
(文/自动化学院退休第五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