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七月,女儿邀我去她家小住。我考虑我已年届八十,何处养老已提到日程,去她家养老也是选择之一。我欣然同意,觉得这是体验在她家养老的良机。女儿家住颐和园西苑的一处机关大院里,住下当天傍晚,她就抱着婴儿,带我去颐和园认路。出得大院西门就是颐和园新建宫门路,这里马路宽阔,是旅游车的停车场。路西终点就是颐和园新建宫门,距家不过三五百米之遥,步行几分钟就到了。我持有老年优待证,免票入园。新建宫门在東门(正门)南边,是后来逐渐开放的游人参观出入口。进得门来,不远就是昆明湖边。这里是“铜牛”和“十七孔桥”所在地。原来女儿家离颐和园这么近,游览太方便了。自此,我在一个月期间差不多每天晚饭后就散步前来,坐在湖边的休闲椅上,面向湖天一色及远山近水,静观夕阳西下,夕阳余晖,深感身在“神仙福地”,无比的美好享受了。和昔日皇帝相比,他要操心政务家务烦事,而我享有退休金,生活无忧,同样坐在这里,可能比皇帝老儿还轻松自在啦!我坐在昆明湖東边,向西望去,远远地看到西堤和玉带桥,渺渺茫茫,觉得遥不可及。一日和同坐的游客闲聊,他说是刚环湖行走回来,我大为赞叹。于是详细问他,得知环湖大道宽阔平坦,环湖走一周约需二小时左右。于是我萌发了也进行一次老翁环湖行的想法。但我也有顾虑,我已八十岁了,是不是有点冒险行为,自不量力。当时天气炎热,数日后一天阴凉,我决定试走一次。早餐后手持折扇,脚踏旅游鞋,迈步走起来。向南再向西,到了一处三岔路口,我选择了走大圈8公里。一圈下来,确实是两小时左右。走后并没有感到不适。于是我又在一个下午走了一次6公里的小圈子,花了一个半小时。两次环走,打破了我对环湖走的恐惧感。心里感到非常有成就。但是这两次都是“急行军”,为的是测验花费的时间,遗憾的是没有稍微欣赏沿途的景色。不久我返回自己老窝,离开了颐和园。但是弥补缺憾的念头没有丢掉。
9月,迎来了北京最适于出游的金秋季节,老伴前些日子小恙,现已好转,在家调养,觉得出去走走可能对康复有利,于是我们想到颐和园,我去作环湖走,她在附近转转等侯我。进得颐和园来时间是9点钟,此时天气稍阴,十分凉爽宜人。老伴说一起走吧,走不动了就提前返回。我看她心情舒畅,游兴高涨,于是欣然同意。一方面可以缓缓观景,交谈观感,还可以相互拍照,岂不妙哉。这次从東门进入,向南作顺时针环湖游览。路边第一个景点就是知春亭,半岛上一座小亭立于水中。路中间穿过文昌阁,東侧是文昌院,这里是古代园林中陈列极品工艺品最多的,但是今天顾不上参观了。再往南行就是“铜牛”,这是用来镇压水患的“神物”,背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撰写的《金牛铭 》。西面湖中就是有名的“十七孔桥”。桥東端是“廓如亭”,是类似亭子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古亭今用,这里是上午群众合唱团活动的场所,每逢聚会,合唱团员和临时参加的音乐迷很多,合唱时有乐队伴奏,有指挥,歌声燎亮、恢宏悦耳,既享受又保健。桥西是湖心岛,岛上有祭祀水神的庙宇。我既作环岛游,今天就不去了。继续南走一里多路,到了颐和园最西南端的南如意门,门外是游船码头,在此乘船可顺京密运河抵达市里的玉渊潭公园。游客从市里乘船来游在此登岸,游船接连不断,进南如意门的也是人头攒动。环走到此,就要西行了。过了陡峭的白石桥,沿着京密运河的河边大道行走。河里不少野泳者,附近虽然有水质极佳、水面宽敞的“柳浪”露天游泳场,可能野泳更有趣吧!不久走到了三岔路口,今天必须走小圈子了,因为这样才能经过西堤,而且沿途景点较多。三岔路口旁边就到了西堤的南端。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南向北依次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和界湖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 行走在西堤上,明显地看到了昆明湖的全貌。東边是外湖,是大家通常见到的。西边还有个内湖,面积较小,东西方向狭窄,成柳叶形。湖面遍布荷花,有游船,只能在开辟的荷花丛缝隙中穿行,可能别有风趣。西堤南端第一桥是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西堤上遍植垂柳,此桥掩映在柳色之中,故以杜甫诗句“柳桥晴有絮”取名。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建有四角重檐的桥亭,供观景及憩息之用。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玉带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成曲线形,宛如玉带,故此得名。桥下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颐和园原来名称)至玉泉山往返均过此桥。豳风桥在清漪园时期名桑苧桥,光绪时为避咸丰帝(弈宁)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桑苧”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西堤上古桑、古柳很多。西堤古桑是乾隆年间栽植,是原耕织图景区的主要植物品种,曾为清漪园染织局蚕户房的养蚕饲料。西堤古柳栽植于乾隆年间,是北京地区年代最久,遗存数量最多的古柳群落,现有19株,是反映和研究清漪园时期西堤植物配置和景观风貌的重要依据。在西堤上游走,游人稀少、空气清新、环境安祥,远离喧嚣的繁华,确实是难得的享受。游人中也见到步履蹒跚的老人,我担心他们能走下来吗?后来,我看到西堤上间隔不远就有游船码头,可以就近乘船摆渡到公园出口,所以是安全无虑的。走着、看着、说着,不知不觉就到了界湖桥。界湖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劫,因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而得名。这里是西堤的终点,过了桥就是颐和园的繁华区了。下面依次是石舫、长廊、听鹂馆(可以品尝皇家菜肴,每人约150元)、佛香阁、谐趣园......等,这是比较熟悉的景点,我们就匆匆路过,终于回到了起点,时间正好12点整,胜利完成了一对老人的环昆明湖游走。 环走下来,两人都没有感觉特别劳累。老伴特别高兴,庆幸自己通过了身体的考验。因为她也72岁了,前不久腰椎压缩性骨伤,经历10个月还有余痛;结肠炎发作治疗后也在康复期,这一趟走下来证明身体恢复得不错。另外,在三小时里没有拉肚子,说明心情愉快是有效的良药。 佛家说: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套用这一观点,我觉得北京是绝对的“风水宝地”。名胜古迹、风景园林很多,足够我们这些老人休闲享受了。这也是我这次环走昆明湖的新感悟。
(文/刘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