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上午10:00北航“逐梦星空”线上系列讲座第三场通过哔哩哔哩平台成功举办。主讲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航老教授报告团成员周自强为我们带来“钱学森的留学报国之路”主题讲座。

尽管被囚锢在疫情的樊笼中,但北航学子不曾停下逐梦星空的步伐,在长达100分钟的讲座中,我们站在浩瀚苍穹之下,共同仰望祖国航空航天领域历史长河中的灼灼明星,聆听周自强教授讲述钱学森默默无闻却又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周自强教授从钱学森年少时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谈起,并讲述了钱学森接受高等教育、留学深造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的经历,进一步追溯到他坎坷的归国之路,最后分享了钱老留学报国的丰功伟绩。周教授充满情怀地讲述钱学森的一生,又精心制作七十页PPT进行放映,只为让讲座内容更丰富动人。
钱学森幼时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小学、中学读书期间,在邓颖超、林砺儒等多位老师和陆士嘉、张维优秀同窗的耳濡目染下,从小便在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三位大师同窗12年)
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大机械系,面对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中日寇飞机不断袭击而中国空军却势单力薄的局面,钱学森决定学习航空工程。1934年,清华大学机械系设立航空组决定资助一名学生去美国留学攻读飞机设计研究生,钱学森在这考试选拔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获得奖金资助。
钱学森留美前的两位导师王士倬和王助都为钱学森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中王助于1935年在笕桥飞机公司任钱学森下厂实习导师。由于钱学森在下厂实习的过程中认真踏实,半年后王助便写信给王士倬教授,提议让钱学森提早结束实习,并推荐他去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研究所学习。于是钱学森在1935年8月启程赶往美国,开始了留美学习之路。在多年以后,钱学森仍然深深地感激着两位导师。并在1984年给导师王士倬写了一封信,借此来表达对恩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留美前的两位导师)
钱学森于1936年8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立即启程前往加州理工学院,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冯·卡门青睐,钱学森随其进行深造。在校学习过程中,钱学森与几个志同道合的研究生组成了“敢死队”火箭研究小组,其中钱学森负责设计并建造小型高速风洞,由此积累了工程经验,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他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勤奋好学,于1939年获得双博士学位。

(在CIT的“敢死队”)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本想回国奉献的钱学森在冯·卡门教授的建议下暂缓回国。1940年之后,钱学森与导师冯•卡门一起,继续从事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工作,参加了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和科学咨询团,之后又被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聘为终生正教授。多年间钱学森曾在1947年夏短暂回国,与蒋百里之女蒋英结婚,又一同赴美。
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钱学森不为所动,他心之所向就是赤诚报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大洋彼岸拼搏的钱学森、蒋英夫妇欢欣鼓舞,决心回国,但这时美国军方阻拦,回国之路坎坷重重。钱学森对祖国的思念如浪潮澎湃,1955年钱学森给陈叔通写信深情又急切地写到:“我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陈叔通将钱学森的信交付给周总理。周总理在中美会谈中提出钱学森回国之事,并以钱学森的亲笔信为铁证,要求美方释放钱学森。铁证当前,美方代表哑口无言,只得同意钱学森回国。
经过一系列努力,钱学森和蒋英于1955年9月17日携子女踏上了归国之路。回到国土之时,钱学森激动地说:“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来。”回国之后,周恩来与毛主席分别会见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钱学森1955年携家眷归国途中)
钱学森先生回国后,提出我国“优先发展火箭导弹,稍后发展飞机制造业”的建议,得到了中央批准。作为火箭、导弹、卫星技术研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指挥了千百次地面和靶场发射试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指挥人才,把中国的航天事业推进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多个领域和学科中谱写下光辉篇章。
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85年,钱学森因对中国战略导弹技术的贡献,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钱学森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全国一共23位获此殊荣。
除此之外,钱学森先生非常关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成才。

(钱学森在全国青少年航空夏令营营地给青少年签名留念)
为了学习钱学森先生的奉献精神,为了纪念钱学森先生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钱学森的全身铜像于2002年10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里落成。蒋英女士和朱光亚院士(“两弹一星”功臣之一的原子弹专家)等出席了铜像落成仪式。

在提问环节,周教授指出了培养形象思维、进行大跨度联想对培养创新思维非常重要,提倡艺术教育和理工教育应当相互融合;又回答了我们身为平凡的个体如何为国奉献的问题:即使身为蜉蝣之躯,我们也能竭尽所能为祖国发展奉献绵薄之力!

(同学们在认真听讲)
或许同学们会充满疑惑,为什么周自强教授不讲述自身经历,而要讲钱学森的一生?周老先生说:”本来我也可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体会。但是,我真心地感觉自己在这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面前,个人的经历体会真是太渺小”、“年轻人都应该把钱老当作学习的楷模”周老认为,我们需要全面、真实、系统地去了解钱学森先生的事迹,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拳拳爱国情,把接力棒从先辈们的手中稳稳地接过来!
铮铮字句,动人心弦。周教授还表示,钱学森与北航也有密切联系,曾多次来到北航作报告,对北航心怀热爱。他感慨道:“我们爱祖国,爱航空,爱航天,爱北航,钱学森先生就是我们的榜样!”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通过弹幕互动纷纷为周老送上最真挚的感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家在这个特殊时期团结一心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朝气和生机。


(同学们纷纷用弹幕表示感谢)
在本次讲座中,学生代表合唱了《我的祖国》,曲调悠扬动听,赞颂祖国大美画卷;歌词真挚朴实,歌唱人民英雄情怀。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周老教授也与学生们动情合唱,我们仿佛看到祖国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飘香,我们更感受到世世代代北航人的深厚情怀与家国大爱!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令人荡气回肠。


(师生同唱《我的祖国》,同学们赞叹不已)
至此,我们的逐梦星空旅程已经过半,即将迎来尾声,最后将由北航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郑彦良为我们带来“谈谈北航人与北航精神”主题讲座,相信我们北航学子对于北航精神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入。
或许在茫茫人海之中,有人为追名逐利,奔往他乡,也有人苦等数年,归心似箭,不求荣华富贵,但求为国尽忠,不顾寒风冷雨,与战友携手,只为共同实现一个泱泱大国的航天梦。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瞬间,华夏儿女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东方红一号升空的时候,中华民族共同仰望那一片绚烂星空。前辈已用毕生血泪为我们挥毫璀璨星空,而今,在星光照耀之下,一代代北航人更应循着钱老的足迹与身影,坚定步伐,朝着梦想奋发前行!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阴霾终将散去,
大爱铺满人间。
我们北航人
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
和全国人民一起
打赢抗“疫”这场人民战争!
文/任宗灿 朱舒予
摄影/杜剑峰
主持/张子涵
演唱/黄妮莎、张子涵
编排/郭小军
编审/郭永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