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老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航老故事 -> 正文

我国首台歼击机飞行模拟机研制的回顾

发布日期:2014-01-12   点击量:

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国发[1975] 86号文,要研制歼击机飞行模拟机的任务,由航空工业部段部长任组长,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北京市、北航组成领导小组,沈元是领导小组成员, 航空部设立模办,北航是总体设计组单位,组长是文传源教授。国营125厂、303所、空军军训器材厂、六三零所等单位都派有科枝人员参加。1975年暑假 过后,我从五七干校回来,沈元校长找我谈话,要我到模拟机总体组担任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总体组副组长,协助文传源教授的工作。用飞行模拟机训练飞行员在西方先进技术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在我国还没有这种先进技术设备。我们的研制工作从19752月份就开始了,我国民航局买了英 国三叉机飞行模拟机和波音七0七飞行模拟机,正安装在首都机场。白天外国人还在工作,我们的教师、科技人员不方便,只有晚上去工作,住在木板棚里,看资 料,饿了就吃点火烧、开水度过。国外的模拟器只能供参考。要研制我国歼六飞机飞行模拟机必须根据歼六飞机的特性,飞行员在模拟机上训练和在歼六飞机上操纵 飞机如起飞、空中飞行各项课目、着落的全过程,他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在驾驶歼六飞机是一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工程,他需要包含航 空各学科专业知识各方面的人才。  当时科研处长是朱开轩同志。他根据任务的需要从不同专业调来很强的教师骨干,如王行仁、赵震炎、罗炳海、渠川璐、王仁庆、罗绶民、冯毓江、王邦柱、赵燕同 等教师骨干。我们学校教工队伍中有一大批牛郎织女,为了解决他们长期分居生活的困难,经人事部门与所在单位多方协商将这批技术骨干调回从事歼六飞机飞行模 拟机研制工作,这就是歼六模拟机总体组基本骨干力量。她们是许佩珍、冯勤、王郁琴、贾荣珍、赵淑华、刘绪凤、彭晓源、余思尧、潘擎伯、刘玉刚等。 在研制工作最初阶段,条件和环境都很差,困难很多。我到总体组时,不管是我校教师还是外单位同志都挤在主楼西北角最顶层一个大教室里工作,这里夏天最热, 冬天最冷。每一位教师有一张学生用的课桌,还有一个方凳。还有一个资料柜,刘绪凤同志负责资料管理,她的工作很细心认真。可能是实在太拥挤,相互干扰,有 一位教师利用一个长期不用的厕所在那里工作搞设计,真是不容易。转眼快到年底,有的教师的户口还未转来,有户口本每人每月还有贰两芝麻酱,可是我们这些刚 调回的同志连这点待遇都没有。过年每人有一份副食补贴,由於没有户口就没有补贴,我给有关单位打报告审批,好困难啊!那时侯住得非常拥挤,有的住在破旧的 平房,有的住在筒子楼,炉子和杂物都堆在过道里。我们这个队伍来自五湖四海,经历文化大革命波折风雨,都想为国家作点贡献,不管多么困难,大家都非常努力 工作,相互关心,互相帮助。有的教师要出差,可家里爱人身体不好,小孩又非常顽皮,全组其他教师就帮助照顾,一九七六年是我国多灾多难的一年,我们的心情 在沉重悲痛中工作,我们还要相互盖防震棚。大家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总体设计,按照总体设计的要求编写各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各系统之间连接的相互关系和边界 条件,写出技术协调书。第一次技术协调会在前门饭店召开,晚上,我们许多教师到天安门前去悼念周总理,在天安门广场群众送了许多花圈,有的上面写了诗,有 的在花圈和树上挂了许多小瓶,这是群众对小平的怀念。 那时候四人帮还在台上,外面的噪音、杂音多,我们采用三不主义的态度,不好说,说不好,不说好。我们努力工作,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朱德总司令、毛主席。 ??? 到了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八年,又有一批新生力量,青年大学生毕业,来参加模拟机研制工作,如向复生、王金英、丁莹、李秀芝、沈为群、明霞、张亚平、方春 荣、常守美、刘登敏、姚奇、闻荣、高桂兰、高素芬、周宝顺、王尔康、唐法根、吉平等。他们最大特点是很有朝气、年青好学。他们分别根据各系统的数学模型用 计算机语言编写成各系统的程序,让计算机听得懂去执行任务。即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达到人、机互动,也就是使飞行员与歼六飞机飞行模拟机达到互动的目的。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对计算机都不是很熟悉,我们就请科学院计算所的同志来讲课,边学边干。经过大家刻苦努力,分别编写好各分系统的程序,首先将分系 统的程序在计算机上调通,然后与别的系统进行联调。航空部模办将我国最先生产的DJS130计算机给我们进行调试,我们好不容易在2号楼一层要了一间条 件不好的房子做机房,我们装了两台空调,温度上不去,我们只好生电炉昼夜值班,才勉强进行分系统调试,各系统联调计算机速度上不去,更谈不上要进行总调。 最后决定经部模办同意向美国购买两台NOVA4/X计算机,一台随模拟机总装,另一台给总体组研制调试用,这样,我们在六号楼建立起实验室。一九八0年 我们搬到六号楼,学校决定经部模办同意将模拟机总体组建制为学校第三研究室,行政编制在自动控制系。王行仁教授任三研主住,我任副主任,兼管实验室工作, 我还被选为支部书记。在这段工作中得到张琳昌主任、尹庆宣书记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学校除承担总体设计任务外,还承担一次配套数学模型、软件、计算机接口即联接器和视景八套随动系统的任务。计算机接口的工主要是冯勤、渠川璐、邓耀荣 等同志负责,是一九七六年五月成立的,也叫“765”组,后来也都编入第三研究室。还有三0三教研室承担二次配套运动系统液压软件设计任务。三0四教研室 还承担了模拟机控制柜的设计工作。三研建立后,任允珠、芦世亮、赵令德、何亮、蔡仁刚、王彬等也参加模拟机的工作。将李维森同志调来管理文件和打印资料的 工作。韩丽莉做计算机穿孔员,在实验室工作。将飞行模拟机各系统进行联调之后,形成两万多条指令软件系统。同时也完成计算机接口设计生产任务,进入与飞行模拟器硬件调试阶段。总装厂在国营一二五厂。 飞行模拟器分歼六飞行员座舱,他和歼六飞机座舱按11比例是一样的,它被安装在液压六自由度运动系统的平台上,还有一个视景系统,还有一台N0VA 4/X计算机,还有计算机接口,再加上模拟器软件,形成人机互动神经控制系统。在进行总调阶段,三机部模办请了十一航校蒋德邱等二位飞行员帮助我们两次试 飞,提出一百多条意见。我们和125厂的同志们共同协作,将每条意见一个一个地调,一个一个地改,终于达到飞行员满意为止。到了198331828 日各大军区都派了优秀飞行员来模拟器上驾驶飞行,他们是蒋德邱、张庆邦、黄吉林、晏仲才等,他们每个飞行员都飞了10个小时,共41个小时,他们表示:他 们愿意飞这种模拟器,越飞越想飞,希望有更多模拟器满足部队需要。经反复多次调试飞行,直到他们非常满意,感觉非常逼真时,我们教师、科技人员、工人们露 出满脸笑容。

经各方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於在一九八三年六月+六日正式通过国家鉴定。1027人民日报头版、光明日报头版、北京日报都登了我国首次 歼击机飞行模拟机研制成功的报道。报道说:这台飞行模拟机为空军提供了不上天就能进行飞行训练的先进技术手段。飞行员置身于摸拟座舱中进行驾驶,能 获得和真飞行一样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加速度感觉。这台模拟机可进行基本起落航线、着陆穿云飞行、夜航以及不同气象条件和多种故障情况等几十种科目的飞 行。报道还说:使用这种设备能够多快好省地训练飞行员,而且保证飞行安全,节省能源。据测算,它的每小时训练费用为真飞机的+五分之一。报道还说:这台飞行模拟机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曙光电机厂和北京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全国十一个部委和省市的四十多个单位支持协作下研制成功的 党和国家领导、军队首长杨尚昆、王震、余秋里、张平化、杨成武、曹刚川等都到现场视察。这台歼六飞机飞行模拟机安装在第十一航校。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四 日通过军用单位鉴定验收,正式交付空军使用。  我国首台歼击机模拟机在一九八三年度被评为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一九八五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院以文传源教授为代表接受了这一奖项。航空工 业部授於北航三研集体功一次。在上级领导首长的鼓励下,我校三研与一二五厂组成模拟机研制联合公司,共同成功研制我国Y7100飞机民用飞行模拟器,并通过国家鉴定。一九九三年四月 十三日人民日报报导说:经过3年多的艰苦研制,填补我国航空工业一项空白的民用飞机模拟器终于研制成功,并于今天交付中国民航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我 国航空工业在仿真技术发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也有详细报导。

 
运七一100飞机飞行模拟器

 运七一100飞机飞行模拟器内舱。 运七100飞机飞行模拟器获得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歼六模拟器总体组在1979年编入三系,成立北航第三研究室,第一任室主任是王行仁教授,付主任熊银生,党支部书记是熊银生。  在成功研制歼击机模拟器和民用航空模拟器的过程中,锻练和培养了一大批仿真科技教师队伍,学校、工厂、研究所、军队等共同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积 累了宝贵的经验。老一辈己经退休,新一代科技教师队伍已是国家的栋梁。在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的日子里,我心情特别激动,我看到我们学校发生了非常大的变 化,我亲眼见证我国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和谐美满幸福,我为祖国而骄傲,为我们祖国而自豪!

(/熊银生)

 

 

    

Copyrigh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电话:010-82339367 邮编:100083

信箱:bhltx@buaa.edu.cn 传真:010-82339367

手机版

北航离退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