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古道跨潇湘,负笈津门北洋。日寇入侵,城固国殇,抗战执教洪江。赴美留洋,空军实习忙。归脱戎装,应聘母校,航空教育谱华章。
率师生入清华。聚八方元老,创建北航。机械学科,奠定基础,谐波传动阳光。耄耋之年,犹扶贫助学,意重心长。后生承志,宗师寿无疆。
〔注〕王洪星,1915年11月生,湖南湘潭人。机械学专家,北航教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王洪星1930-1932年湘潭一中初中毕业,1933-1935年长沙一中高中毕业,1936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洋大学迁往陕西城固县。王洪星于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1年抗日战争中,赴湖南洪江机械化学院任教官、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秋,航空委员会派遣王洪星等人赴美国伊利诺依州空军基地,参加航空工程师组,进修和实习。王洪星于1947年底回国,即脱去空军戎装,去母校北洋大学任教。1949年王洪星升任北洋大学航空系教授、航空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 1951年王洪星率领北洋大学航空系师生,与厦门大学和西北工学院的航空系一起并入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等八所大学的航空院系合并为北京航空学院,王洪星教授是创建北航的八位元老之一。建院初期,他担任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负责人,为北航的机械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958年以后,王洪星教授主要转向科学研究。1970年开始,他着力于谐波传动研究,成为我国谐波传动、齿轮传动和牵引传动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在七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直勤奋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奋斗不息,为北航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王洪星教授在退休后的耄耋之年,还资助来自灾区的贫困优秀学生,他将自己的工资积蓄,建立了“王洪星扶贫助学金”。他在网上发文《给大学生谈谈几个问题》,鼓励大学生“立定志向,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关心国事,学成后报效祖国”。 王洪星老教授语重心长,对北航学子们寄以厚望。值此王洪星教授百岁华诞之际,作为他的学生和晚辈,特填写古词《齐天乐》一首,敬请笑纳。敬祝王洪星教授续添花甲,再创健康长寿辉煌!
(周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