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五言古诗,试问有哪些人熟悉并知其作者和出处: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來逕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童儒縱行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誌,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縱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此诗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再有一篇记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不必再写,谁都知道这是著名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人们只记得《桃花源记》, 而不知以上“桃花源诗”,须知《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部分。用散文进行描写,用诗歌进行歌赞,有说有唱的完成整个故事,是古代诗人流行的方 式,《桃花源记?并诗》才是陶渊明最初完整的著作(《陶渊明集》P165,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8年版,下同)。只要《桃花源记》,删除“桃花源 诗”,是文选家对完整艺术的破坏,也是对作者著作权的不尊重。《桃花源记》以“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结束了该文,同时也结束了后人对桃花源继续问 津的探索。
汉朝至唐朝之间的400年(公元220-618)中国出现过不少于70个自立称帝的“國家”,因政变战乱等原因,改元换代难计其 数。在这个时期,同一个皇帝被迫多次更改年号极其普遍。如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公元502-549)更改七次年号。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22年(公元 397-418)更改五次年号。足以说明,这是中国历史上比只有五霸七雄的春秋战国,还要动荡混乱的年代。这400年里的重要朝代,包括三国60年(公元 220-280),晋及十六国139年(公元281-420),南北朝169年(公元420-589),隋29年(公元589-618)。然而,给人们印 象最深且津津乐道的,却是存在不过60年的魏、蜀、吴三国时期,比三国长达2.5倍即155年的晋朝,和近乎三倍即169年的南北朝,却知之甚少,这都是 罗贯中的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造成的。
陶渊明字元亮(晋亡后改称陶潜),江州寻阳(唐改称潯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兴宁三年 (公元365),死于南北朝之刘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卒年六十三岁,距今已经1587年了。陶渊明是晋代著名诗人,开一代诗风,影响了唐宋时期李 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柳宗元、苏轼、陆游等众多伟大的诗作者。其散文也经常采用写诗的比拟、影射、喻讽、刺世等手法,表达其真实思想。如《桃花源记》 之后所著《五柳先生传》就是典型一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也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既写传记,又不详其姓名。“閒靜少言,不慕容 利”,“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据林云铭评注《古文析義》称,此传“暗寓不仕宋意”。吴 楚材《古文观止》则更明确指出:“劉裕移晉祚,恥不復仕,號五柳先生,此傳乃自述其生平”,原来该传写的就是陶渊明自己(参看《陶渊明集》P287)。其 《述酒诗》,更是有名的影射刺世诗。用酒是仪狄造出杜康润色,来比喻桓玄篡位于前,刘裕润色于后,晋朝终于灭亡(桓玄曾用毒酒酖杀司马道子,刘裕曾用毒酒 酖杀司马德宗,都是用毒酒篡权。参看《陶渊明集》P102)。《桃花源记》所述时间、地点、人物都是实有所指,而非凭空臆造,只不过用隐喻手法加以迴避。
晋朝共十五帝,前四帝为西晋,后十一帝为东晋。太元为东晋后期的第九帝孝武帝(公元373-396),先称宁康历时三年,后改称太元,历时二十年(公元 376-396)。陶渊明成长于太元时期,正值十至三十岁的黄金时代,因而才会有《桃花源记》开篇“晉太元中”之说。“武陵”(今 指湖南常德),乃古郡 名,属古九州之一的荆州(今湖北江陵,沙市之总称,原是包括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各一部的广大地区)。陶渊明曾任江州(今九江)祭酒, 镇军参军(镇军将军参军的简称,相当今天的参谋或秘书),彭泽县令,都在其江州家乡地区范围。江州“自桓玄以來,驅蹙慘敗。至乃男不被養,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广大人民痛苦不堪,普遍出现逃亡事件。荆州则“民疲田蕪,杼軸空匱”,“童耋奪養,老稚服戎,空戶從役,或越紼應召”,“宋民賦役嚴 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亡入蠻”,也出现广大人民躲避徭役,逃入少数民族地区之事(《陶渊明集》P255-256)。江州、荆州是两个相邻地区,两地发生 民不聊生,避役逃亡之事,陶渊明岂能不知,这就是《桃花源记》的主人翁是荆州“武陵人”的社会背景。至于《桃花源记》谎称“先時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 此絕境”,实为不满东晋被灭,刘裕篡晋称宋的刘宋统治,才以五百(注:实为六百)年前建立秦朝的秦始皇,借古喻今罢了。
《桃花源记并诗》 有人推测创作于陶渊明晚年五十四岁,即东晋義熙十四年(见《陶渊明集》P255、286)。但从《桃花源记》:“晉太元中”一语分析,似应创作于陶渊明五 十六岁之后,也即晋亡刘宋永初元年之后:第一,既称“晉太元中”,显然当时已不是晋朝,否则“晉”字完全可以省略不提。第二,陶渊明不便直接以刘宋本朝之 人,抨击本朝之事,而选择改朝换代之前,且自己更为熟悉的晋朝似更为合理。第三,義熙十四年虽然刘裕弑安帝立恭帝,但仍称晋朝,尚未改称宋朝。而陶渊明对 刘裕篡晋改称宋武帝永初元年这一“残暴邪恶的篡夺事件”,“表示出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陶渊明集》P237),才是触发创作《桃花源记?并诗》的动力 源泉。
陶渊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弃官不做(祭酒、参军、县令也不是什么大官),归耕田亩,成为“寻阳三隐”(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之 一,乃是人们久经战乱动荡之苦,普遍向往和平安定生活的体现。流传民间的“竹林七贤”(稽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 也是发生在魏晋时期。在这个混乱动荡年代,退隐山林,归耕田亩,隐而不仕,是许多文人名士的唯一选择。对陶渊明的诗作成就不谈,只就《桃花源记?并诗》成 为今天“世外桃源”成语的原始典故广为人知,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丰富起来的。
我们要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古人,不能用今天的思想意识去要求1500多年前的陶渊明。更不能用极“左”的观点胡乱批判。说“《桃花源记》的目的,究竟是鼓 舞人民为争取这种理想生活而走向改革现实的革命道路呢?还是告诉人民原始生活一去不复返,只能从故事中追求精神上的慰藉呢?……陶渊明的目的似乎只能是后 者而不是前者”。“陶渊明简直如同惊弓之鸟,漏网之鱼,不得不从险恶的政治场合,想出一条脱身之计,就是‘逃祿而耕, “追求桃花源一類的烏托邦”。 《桃花源记》“由於作者的階級局限,作品自始至終就含有落後性”(引自《陶渊明集》P259、227、256、260)。这些语言听起来是多么熟悉,它让 我们回到半个世纪前的文化大革命年代。习近平总书记有句名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才是对待《桃花源记》的正确态度。
(文/李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