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年是建党96周年,我今年87周岁,比党的生日小9岁,能作为入党61年的老党员发言,很激动、也很荣耀,回首往事,有很多刻骨铭心的片段,使我永生难忘。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三岁时父亲去世,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解放后,依靠人民助学金完成了大学学业。教育部领导在毕业典礼时的报告对我触动极大,他说: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投入50个农民全年的劳动成果。这句话使我真实地体会到工人、农民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1953年8月被分配到北航工作,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来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在一些优秀苏联文学作品《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伟大的公民》等的影响下,我的觉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懂得了人应该怎样渡过自己的人生。1956年2月9日,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为了执行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的伟大战略任务,国家派一批青年教师去苏联深造。经过选拔考试,我有幸成为留联研究生,开始4年的艰辛学习生活。我时刻不忘党员使命,超出别人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如期毕业并荣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6年在中国航空动力学会成立大会上,空军作战部领导报告中说:培养一名优秀飞行员,不仅要几年时间,而且还需投入大量金钱,如果将这些金钱购买黄金的话,其重量比飞行员的体重还要重。为了保证我军的安全和提高战斗力,空军领导殷切希望各院校教师,尽快研制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航空发动机。记得在410厂开门办学时,发动机生产任务很忙,每到月底从早到晚都要进行台架试验,厂方说:“发动机试车一小时要消耗1吨煤油,发动机烧油就像喝“金子”一样”,厂方向大学老师求援。沈元院长建议我研究试车验收问题,经过一年的刻苦钻研,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很遗憾,该项成果未能用于生产实践。以上两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我决心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1970年,我开始从事“热力发动机循环理论优化分析”的研究,至今已近50年,撰写了三部专著,其中《发动机热力学》被评为出版社优秀科技著作,还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发动机优化设计》和《热力学循环优化分析》两本专著均被评为国防科技优秀著作。专著曾受到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所18位专家其中包括吴大观教授、王补宣教授以及北航老教授等一致好评。
自1991年退休至今,30年来,我还在一直工作,曾参加由颜鸣皋院士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及清华大学的国家重大项目;15年不间断担任冯如杯评审委员会委员、担任全国热工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授予我荣誉证书,并被评为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多年参与教学督导工作、关心下一代工作;2005年至2015年任广州大华仁盛科技公司高级科技顾问,等等。只要身体允许,我将为航空航天事业不懈工作。
借此,我要特别感谢北航党政领导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培养,感谢离退休党委给予我多项荣誉,最后祝愿我们的党越来越强大、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祝愿北航的明天更美好。
谢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