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凡是正确区分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的时候,广大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就空前高涨;相反,凡是混淆了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的时候,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就遭到严重阻碍。因此,严格划清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的界限,防止再次出现借反对个人主义而否定个人利益或者借强调个人利益而使个人主义泛滥的两种错误倾向,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387页)。
为了严格地划清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应该首先弄清什么是个人利益,什么是个人主义。所谓个人利益,一般是指个人一切需要的总和。由于人的需要不仅是随时存在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来看,使人利益又分为正当的个人利益和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凡是与社会整体利益在价值目标上保持一致的个人利益,凡是能够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至少是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个人利益就是正当的个人利益;反之,则是不正当的个人利益。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满足的是正当的个人利益,而不是不正当的个人利益。所谓个人主义,总的来说是指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就是说,个人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总之,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是有原则区别的,必须严格地划清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那么,怎样才能划清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十个区别:
1. 二者历史发展不同:
个人利益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与人类共存亡的。因为个人利益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人活在世上,要求生存、求发展。求生存、求发展就需要个人利益作保证。所以,个人利益是存在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始终的。只不过在人类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对个人利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而,个人利益具有层次性;同时,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的经济利益、阶级地位和阶级立场、观点不同,人们对个人利益的理解也就不同,所以,个人利益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价值思想体系,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就是说,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与个人主义原理相适应的是18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8页)。可见,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 二者经济基础不同
个人利益虽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和私有制社会共存,但是,在奴隶社会,由于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人身占有,将奴隶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并进行惨无人道的奴役和统治,所以广大奴隶正当的个人利益是根本没有保障的;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所以广大农民正当的个人利益也是没有保障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迫使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奴役,所以广大工人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是没有保障的。只有在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正当的个人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个人主义是私有制的产物。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必须共同劳动才能维持个体和民族的生存。同时,由于生产资料归社会公共所有,所以人们在生产关系中都是平等的,劳动产品也是平均分配的。这样,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共同劳动、互相关心、互相保护的社会关系,根本不可能产生自私观念。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任何一种思想、主义,都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自私观念作为个人主义的最初萌芽状态,它是私有制的产物。严格地讲,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的核心内容,如前所说,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3. 二者阶级基础不同
个人利益的阶级基础是广大劳动者,个人利益总是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一定经济关系的表现。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个人利益是为保证个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劳动、学习等所必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群众为获得个人的正当利益同剥削阶级不断地进行着英勇的斗争。
个人主义的阶级基础是少数剥削阶级。个人主义总是和剥削阶级利益相联系的,是为巩固剥削阶级经济地位和政治统治服务的。因此,剥削阶级极力鼓吹个人主义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正是运用个人主义这种思想武器,巩固其经济地位和政治统治的。
4. 二者理论基础不同
个人利益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人本身的存在就是他的实际的物质生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生产方式。人民群众既是生产方式的主体,当然同时也就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表明,人民群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人心向背体现了历史的主流,代表了时代精神,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由于人心的向背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是人们的社会实现矛盾的集中反映,因而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解决和满足人民群众正当的个人利益的需求愿望,从而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自觉程度越来越高。
个人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认为英雄人物、帝王将相决定历史的发展,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由此可见,历史唯心主义特别强调个人的重要,认为个人与社会相比是更本位、更中心的存在。个人是目的,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因此,这种理论主张“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就不难看出,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5. 二者出发点和归宿不同
个人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因为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是既包含着个人利益,又高于个人利益的一种真实的共同利益。所以在解决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时,个人利益必须从属于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辩证有机的统一。
个人主义把个人的自私自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因为个人主义者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所以主张“个人本位”、“个人至上”、“个人神圣”,强调个人私利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他们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正因如此,个人主义是脱离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它根本上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对立的。
6. 二者表现形式不同
个人利益作为个人一切需求的总和,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在经济上的需求,即指个人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在政治、文化精神诸方面的需求,即指个人的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及精神利益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个人体力和智力发展的需要,是维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容之一,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7. 二者手段、方式不同
个人利益是通过个人的劳动、工作等正确的途径和方式获得的。在现阶段实行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一方面要求人们以诚实的劳动态度,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国家按照个人为社会贡献的大小,本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使正当的个人利益得到实现。
个人主义往往是采取极不道德的途径和手段实现的。例如,通过贪污盗窃、走私贩私、投机倒把、偷税漏税、行贿受贿、以权谋私、剥削掠夺等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方式,牟取个人私利的手段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严重违法的。
8. 二者性质不同
在阶级社会里,广大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同剥削阶级的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就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即非对抗性的矛盾,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365页)。
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来说,它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和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对立的,即对抗性的矛盾。这是因为“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389页)。
9. 二者解决的方法不同
在阶级社会里,既然广大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同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广大劳动者要实现个人利益,就必须同少数剥削阶级进行不断地斗争,直到推翻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权后才能真正实现。与此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群众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所以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所以在我国,必须统筹兼顾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一方面,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基础,就是说,个人利益离不开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另一方面,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也离不开个人利益。由此可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和人民政府在解决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时,主要采取了二项措施: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二是认真贯彻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政策,及时调整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农副产品的提价,干部、职工的调资等都是解决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矛盾的正确措施,它充分体现着党和人民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关怀。
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它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本身不能克服个人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人生观和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89页)。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有错误就得批判,有毒草就得进行斗争。”(《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92页)。用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战胜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这是我们既定的方针,我们要认真贯彻这一方针。
10. 二者发展方向不同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它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的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建立了与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这就为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人民群众获得实际的物质利益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因此 ,必须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则。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在生产力、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一切阶级差别彻底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人们在生产中和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中实现 了完全平等;经济生活的准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地提高了,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普遍地树立起来,全民教育普及并不断提高,人们过着高尚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时候,全人类的个人利益才得到了完全的实现。
资产阶级过去正是运用个人主义这样一种思想武器,发起了一次反对封建社会的启蒙运动,从而最终取得了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胜利;现在继续利用个人主义的思想武器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将来,个人主义必然威胁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这一点就连美国学者也看得很清楚,几年前,美国的罗伯特、贝拉等人写了一本名为《心灵的习俗》的书,专门考察美国个人主义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认为在当前,个人主义已经变异为美国社会的癌症,从而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生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思想基础,帝国主义就是利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来瓦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对民族分而治之,对群众搞自我膨胀,这是帝国主义行使统治世界的需要。“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390页)。
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虽然有着原则的区别,但是,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中间并不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处理不得当,或者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摆在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借强调个人利益损害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那就会使自己陷入个人主义的泥坑。而个人主义是破坏社会主义公有制,毒害人们的一种腐蚀剂,是万恶之源。因此,我们必须持久地开展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斗争,这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文/马吉锁)
编辑: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