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我是高中的语文教师,老伴是一位计算机研究员,一个从文,一个搞工,专业不同,职业各异。说实话,那时我们职业的交汇点并不多,彼此在工作中的沟通交流自然也比较少。
退休后,境况就大不相同了,放下了工作,各自的专业不但未搁置,反而在互学互补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在退休的天地里,我们自由驰骋,老年生活过得快乐而充实,夕阳的色彩美丽而富有情韵。
十几年前,老伴刚退休,他有意编纂一部“英汉电子字典”,由他和别的朋友承担英语、图片及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他建议由我来完成汉字词条的编辑任务。听后我感到很为难,毕竟我对电脑一窍不通,又是个英语的门外汉,怕承担不了如此重任。老伴鼓励我说“你文字功力不错,又长期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加之会汉语拼音,做起来不会太难,我先教你学学中文打字好吧?”说着他就敲起键盘,电脑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行文字,清晰工整,我感到十分神奇,也仿照他的做法试了一下,竟然也能打出自己的名字来,我很高兴,于是答应先试试看。第二天,老伴开始从如何开、关机教起,告诉我怎样敲打键盘,运用鼠标,然后让我用word文档建立文件和文件夹,用汉语拼音输入字符等等。我边听边记边操作,开头虽然动作笨拙,操作缓慢,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我就能熟练地掌握文字编辑工作,一年后如期完成了该字典汉语词条的编纂工作。后来因资金技术等原因,这件事搁浅下来,未能做成,但我从中学会了电脑的文字处理操作技术,语言文字水平也大有提高,感到非常满足,十分欣慰。
后来,老伴又教我学会了发送电子邮件、传送图片等。这样,我和国内外的亲朋好友、同窗、学生,联系起来就极为方便、快捷,每逢节假日,还互传照片、贺卡或传送各地风光、摄影佳作的PPS等,不但大大增进了彼此的亲情、友情,还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添了审美情趣。有时我和老伴也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互通信息,比如2008年老伴一人去美国探亲旅游,我在国内,其间我们联络没有用昂贵的长途电话,只需通过免费的E-mail随时联系,获知对方的行踪和生活情况,以慰惦念之情。这几年有了免费微信,和亲人朋友联络起来就更快捷、方便和省钱了,彼此也更加靠近了,正如我一位远在国外的学生所说,老师我们现在是“天涯如比邻”啊!
平素我喜欢写作、旅游、唱歌,老伴爱好摄影、音乐。生活工作中,凡有触动我的人和事,就会有感而发,提笔抒写诗文,后来学会了电脑就及时敲进键盘。每成一诗一文,老伴都是我的第一位读者和初审者,读后他总能提出中肯的意见,并为该文配上相应的照片。每次外出旅游,我们都要事先在网上查阅资料,做好功课,做到心中有数,不虚此行。旅途中他身背相机,我怀揣日记本,一路不忘拍下每一处美景,记下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回家后,我顾不上休息,就坐在电脑前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字斟句酌,构思成文,老伴则按文意,配以所摄照片,一同输进电脑,发往网站或报刊。每次打开电脑,看到网页上我俩署名的文章和摄影作品,总会有一种亲切感和成就感。十多年来,我们已在网上发表几十万字近百篇诗文和摄影作品,也有不少诗文见诸各类报刊。近年,我将这些诗文游记和配文照片,按不同类别或出游地域,自付工本,彩色打印,装订成册,自题书名如《阿莹诗作选编》《旅美散记》《欧游随笔》《云贵纪行》《闽赣游记》《皖南小住手记》《北京周边行》《珠海度假之旅》等十多本书册。书成后曾赠予亲朋好友翻阅,大家都感到文图并茂,的确不错,风趣地夸赞我们说“真是珠联璧合,乐在其中啊!”,还热情地建议我们汇集出版,以飨更多读者,也可留给后人作个念想。其实对我们来说,旅游、写作、摄影,以至集结成册,双双合作的过程是很愉快,很享受的,这就很满足了,至于出书,就待以后了。
如今,我已年过七旬,老伴也是将近八十岁的老人,我们已牵手走过四十九个春秋。八年前,老伴七十寿辰暨我们结婚四十周年之际,我曾写过一文并为他赠诗一首:“风雨同舟四十年/青丝白发换容颜/无悔无愧家国事/可喜子孙日中天/莫道夕阳色已淡/为霞满天韵犹酽/古稀不是龙钟日/携手康乐共百年。”三年前,我七十岁生日时,老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收集整理,把我童年、少女时代、中老年时的照片,及部分家庭合影,一百多张图片全部数字化后,输入电脑,做成电子相册,题诗“悠悠岁月七十载,古稀年华韵犹在”,作为生日礼物赠送给我。生日庆宴上,当一帧帧照片在亲友们的眼前掠过时,映照出我70年的人生轨迹,唤起我和亲友对过往岁月和幸福时光的深情回忆,激发大家更珍惜今天,珍惜所拥有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文/ 张阿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