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初至1981年底,我有幸受国家派遣出国做访问学者,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航空宇航系进修两年。这期间的艰苦学习过程真是终生难忘。我们进修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为我国的航空教育科研寻求借鉴,为培养自己的人才和祖国的航空事业接班人打基础。在此期间,除努力提高语言能力外,就是把精力百分之百地投入基础性和专业性的学习,以求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和期望。谈到我所从事的陀螺惯性导航教学科研,不得不说一下我出国之前的一次国内调研活动。
一、陀螺惯导在航空事业发展中的地位
1977年,航空工业部机载设备局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调研,内容是我国小飞机(以歼击机为主)装备惯导的必要性。参加调研的单位有:空一所、部内科研单位及院校、工厂的科技人员等,我有幸受学校委派成为调研组的一员。调研目的地包括空军基地、空军航校、专业仪表工厂等十几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小飞机上惯导是十分迫切的,其先进性十分明确,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调研对领导上此项目的决心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给我们今后指明了发展方向。客观上应该承认,当时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尚处在打基础的阶段,起点是相当低的。
二、终生难忘的访问学者经历
在1978年教育部出国外语考试通过后,经过一年的联系,由我系老主任文传源教授的推荐,斯坦福大学航空宇航系的Dan.B.Debar教授接受了我的访问申请。于1980年春节前夕我到达斯坦福大学。和导师研究,确定我的研究课题为“频谱分析和应用”。经过基本理论学习,进行了实验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最后进行试验研究及数据分析处理等一系列工作,终于完成了计划,写出了完整的研究报告,得到了导师的认可。
在进修期间 ,我选修了一些课程,其中一门“数字控制”,我花了较多的精力,完成了全部数字控制实验报告(作业用英文完成),这本近百页的报告材料在回校后我主动提供给兄弟教研室作为开课的参考,对教学起到了一定作用 ,得到了他们的肯定。根据我的研究课题,回校后 我编写了教材《频谱分析》并开设了这门课程,用于指导毕业设计;同时还开了一门硕士选修课《时间序列分析》,并指导了硕士生。
在访问学者期间,美国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令世界瞩目: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功首飞并成功着陆。1984年4月14日,我有幸到洛杉矶附近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干湖,目睹了着陆的盛况,当时美国总统里根也亲临了现场。
1981年曾有三件事值得回味。一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杨家墀院士访问斯坦福航空系,我的导师接待了他,我也参加了这次见面;二是老主任文传源教授到访,我的导师一起接待了文先生,事后我陪同文先生参观了旧金山金门大桥;再一是我的导师曾到北航访问,并在自控系做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曾展示我在他的实验室工作的照片,我的夫人还在家中设家宴款待他们夫妇,是徐爱卿老师临时做翻译的,他回国后才告诉我这件事。
三、老骥伏枥
1992年我退休后,决心尽力发挥余热。曾在校内无人机所返聘5年,在所里一项改型任务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地论证了惯导加GPS的导航定位方案并得以成功实施,从根本上改进了原来依靠地面台站的无线电导航,从而实现了自主导航定位,而且显著地提高了定位精度,试飞取得了成功。
值得欢欣鼓舞的是,今天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度导航定位尖端项目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在我们培养的学生中,有人已成为该领域的工程院院士,有人成为我国首任国家宇航动力学实验室主任,有的是知名的长江学者。他们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显著成绩与贡献。这些值得我们欣慰。
回顾走过的路程,我觉得自己还是不辱“副教授”这一光荣职称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愿用叶剑英元帅的诗句“老夫喜吟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以及古人的话“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满天”来勉励自己。
(文/徐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