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采展示 -> 妙笔生花 -> 心得感悟 -> 正文

制造“北京一号”的卯装车间

发布日期:2012-07-06   点击量:

1958年8月,“北京一号”的设计工作和制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由飞机工艺系抽调的几十名大四学生,经过在沈飞几个月的培训已经完成。他们满怀信心地回到学校,接受“北京一号”制造的挑战和考验。

我当时在党办工作,临时派我到铆装车间任支部书记。吴骏恒老师任车间主任。虽然我到北航以后,就在党委做政治工作,但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岗位,还是有几分担心。

武光院长向全院师生员工发出号召,“北京一号飞机”一定要在“十一”上天。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由一些没有生产经验的师生,制造出一架没有前例的飞机,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从铆装车间开始筹备的那天起,师生们竭尽全力拼搏,他们一面作业,一面研究,每一个铆钉,每一个框架,每一个零部件,都要精心安装。装错了,重来;零件报废了,重新申请钣金车间制造。总之,在生产中研究,在研究中生产。

铆装车间的师生,每天早晨七时前就到车间。中午吃完饭后又回到车间,晚餐也是如此。一直干到午夜。学校为了照顾师生的健康,夜里12时加餐,并把饭菜送到车间。师生们吃完夜餐,还要再干一气。往往是吴老师和我把他们赶回宿舍,大家到床上入睡时,已是凌晨一点钟了。第二天的早晨七时前,大家又出现在车间。我有时参加指挥部的会议,在会场上已进入梦乡。

在制造飞机的过程中,师生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装配飞机尾翼的衍条和蒙皮时,空间很小,一般的学生进不去。就特意找了一名身高最小的学生,钻进去作业。他在其中仰卧或腹卧,艰难地把铆钉一个一个的铆上。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机翼的大梁接头,是在南苑机场的外加工件。为了争取时间,在夜里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走路也要接头取回来。

经过师生们百日拼搏,“十一”前,“北京一号”在机场试飞成功了。空军首长,北京市领导,都来到试飞现场向师生们祝贺。

“十一”后某一天,我院“北京一号”指挥部,邀请各车间主任,支部书记,登上“北京一号”飞机,绕北京市飞行一周。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乘飞机,而且是北航师生制造的飞机,说不出是多么高兴了。当飞机飞到颐和园、西郊机场、南苑机场上空时,我的心潮涌动,为北航的师生员工骄傲,为北航骄傲。

“北京一号”上天,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今天、明天,留下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长期鼓舞着“北航人”向前再向前,创造再创造。

在这架飞机的机身尾部,留下我亲手铆的四排铆钉。每当我再看见它时,激起了我往日的美好回忆。

(焦定禄)

Copyrigh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电话:010-82339367 邮编:100083

信箱:bhltx@buaa.edu.cn 传真:010-82339367

手机版

北航离退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