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采展示 -> 妙笔生花 -> 心得感悟 -> 正文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十条建议

发布日期:2013-11-06   点击量:

【编者按:国家教育部中国老教授协会于20131026-28日在杭州市召开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论坛》,我校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周自强教授出席了论坛,并被安排在大会进行相关论文的主题发言。现将该论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十条建议

——发挥高等院校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面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任务,高等院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前形势下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院校必须充分调动和积极发挥其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巨大潜力和优势,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经过初步调研和粗浅探讨,特提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十条建议,以利于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积极作用。

在提出这十条建议之前,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可以简单列举如下一些数据:①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陆地)的27%,即大于国土面积的1/4。这个比例还在继续增大。②目前,我国污水排放标准:造纸企业、电镀企业、纺织染印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的COD(化学需氧量)浓度为100毫克/升,钢铁工业、烧结工艺废水处理后直接排放的COD浓度为60毫克/升,等等。而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COD浓度高于40毫克/升,即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了水体使用功能。可见,达标排放的COD浓度为地表劣V类水COD浓度的两三倍。也就是说,达标排放的水依然是污水。这说明我国污水排放标准太低。③现在,国家林业局启动生态红线保护行动,划定了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其中,要求:全国林地面积不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37.4亿亩;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恢复荒漠植被不少于53万平方公里。但实际上,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已占国土总面积(陆地)的60%以上。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我国现有森林面积只是29.25亿亩,与生态红线的差距甚远。④国家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今年20137月指出: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十一五”期间分别下降了14.29%12.45%。而“十二五”期间,这两项计划都要分别减少8%。可见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自2006年以来,全国二氧化硫累计削减幅度20%以上,但细颗粒物PM2.5浓度仍然超标,全国70%左右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空气污染还继续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活健康。2013年春夏之交连续10天的雾霾笼罩在包括首都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市在内的2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上空,已经再一次严重警告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已经到了不可忍耐的地步。 以上只是对我国森林、植被、空气和水质资源等现状的简单描述,但已经足以令国人坐立不安。为了实现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特提出关于发挥高等院校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十条建议。

.普遍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科和专业 目前,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中,已经先后建立了环境保护等类名称的学科和专业,特别在综合性大学以及农林水电化工类等高等院校中,这类学科和专业比较普遍,但仍需进一步强化和拓宽。对于尚未建立此类学科和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建议应积极创造条件,创办专业,招聘优秀教师,建立相关实验室,招收本科生。待学科水平提高后,还应争取升级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专门人才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需要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引领和实施的改善和修复环境的持久战争。没有大批的优秀人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有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高端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持续不断的,高等院校任重道远。应该指出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技术人才,而且还需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诸如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人才。据20138月《人民日报》报道:贵州省贵阳市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和“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贵阳的探索和创新引人瞩目。这说明各类高等院校的各类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培养对口人才是大有作为的。

.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必修基础课 在全国所有高等院校中,无论是否已经建立、或者正在筹建、或者不准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学科和专业的院校,建议都一律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必修基础课。为此,需要编写专门的高等院校教材,并且开设必须的相应的实验课。目前阶段,可以由各院校或部分院校之间,联合组织教师编写专门课程的教材和设计相应的实验课教程。今后,建议教育部组织高校教师,编写必修基础课《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和设计统一的实验课教程。无论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或者人文社会科学院校都必须设立这门课程,都必须是必修的基础课,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任务;而且也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任务。在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各类高等院校都必须给予全体学生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只有接受过并通过这项相关基础课教程的学生才是合格的学生。接受了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课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不论其从事什么职业,都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并做出应有的贡献。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研究 在全国所有高等院校中,必须深入开展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研究。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主导的各类科研课题基金,应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项目列入其中。而各类高等院校,应切实组织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和开展这些项目的科学研究。当然,农林水电化工等特色院校更要加强深入研究。但这还不够,因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治理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庞大的综合建设工程,是一个必须由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并且动员和组织国人齐心协力的国家工程。因此,无论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院校,都责无旁贷,必须都要承担责任、参与研究、做出具体的成果。实际上,有关生态环境的研究课题是数以千百计的。各类高校只要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都可以发挥创新思维的能动性,从实践到理论,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申请课题。凡是符合客观需求、研究团队实力充足、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可行、预期研究结果具有理论或者开发价值的项目申请,无论纵向(政府)或者横向(企业)的科研基金都将给予受理和评定,合格者将给予研究经费支持。

.积极开发该领域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有关科技成果 高等院校除了深入的科学研究之外,还必须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及时地将学术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和实用产品,及时地推广和应用到保护环境、修复和改善环境的实际中去。不能停留于只是发表论文和获得SCIEI检索的阶段,要克服现在高校中仍然普遍存在的那种将论文“束之高阁”的书生志趣和学究习气。既然是有所创新的优秀论文,就要力争开发、应用和转化成实际技术或者实际产品,就要尽快用以改善生态环境,真正为社会和大众服务。其实,在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反过来又将推动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这种相辅相成的规律已经被无数创新成果所证实,而且这正是加速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我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事业,加速科技创新是完全必要的。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的信息,今年20136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十条共35项具体措施(简称《大气十条》),计划将投入资金1.7万亿元;同时还正在修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制订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预计投资2万亿元。两项行动计划(大气和水质)共计投资3.7万亿元,可见国家的决心是很坚定的。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在这两项行动计划中,积极行动起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积极开办该领域的非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专门人才高级班 高等院校还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非学历教育,要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教育资源,开办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和专门人才高级进修班。实际上,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全国各条战线和各行各业,而且,每条战线和每个行业都面临着净化环境、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挑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建立起多层次的研究团队和科技队伍,利用和发挥各行各业的优势和特长,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这样以来,就必须培训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进行中短期的岗位培训;或针对特定的环境治理,开办短期的研修班和高级班;或根据环境治理规划,开办中长期的业务培训。总之,这类非学历教育针对性强、见效快、学得深,用得上。全国的高等院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即使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院校也不能例外,例如,上面谈到的《大气十条》,第七条就明文规定:要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又例如,贵阳市探索建立的“环保法庭”和“环保审判庭”,显然这是政法学院应该关心和协助的。这说明,各类院校都可以找到而且应该主动找准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位置,主动承担相关的人才培训和研修任务。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全国各类高等院校,都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之中。所谓“文化素质”,就包括“文明举止”、“道德规范”和“情操修养”。生态文明建设,就重在“文明”。正是由于人类社会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缺乏文明和远见,对自然环境进行肆意破坏,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时缺乏敬畏的心态和精心保护的意识,没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因而导致今天全球性的环境恶化。这是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招致的恶果。而文明心态和文明行为来源于文化,只有高素质的文化修养,才可能产生高尚的文明心态和文明行为。因此,文化素质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高等院校应该给予学生的基本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高尚的校园文化,将赋予学生热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基本素质,并且通过毕业学生进入社会来激励全社会保护环境的热情和动力。

.组织教师撰写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书籍和专著 目前,面向大众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书籍和专著,虽然已经见诸市面书店,但为数不多、种类不够,而且其针对性和实用性都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组织高等院校的教师,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需求,撰写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书籍和专著。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多行业,因此必须撰写和编著系列丛书,分类分册分专题,以适应不同行业读者的需要,发挥其推动社会群体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掌握环保技能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力。各类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组织本校教授和专家,就某一方面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撰写比较深入、实用、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专著,发挥其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效应。这类书籍和专著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基础课统编教材,而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实用性的科学指南。并且,充分发挥和体现各类高校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的创新思维和特色举措。即使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等院校,也可以从哲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等方面来著书立说,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甚至文学、美学、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学者和作家们也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推陈出新、挥毫泼墨或制作动漫卡通,都大有作为。总之,所有这些书籍、专著和作品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推手和不可或缺的动力。

.组织师生向社会宣讲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众路线,必须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格局。高等院校师生应该积极参与向社会公众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治理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措施、监督生态环境状况的公民责任。广大教师,特别是资深的老教授、老教师要尽可能走出大学校门,到企业、工厂、社区、机关、中小学校去,做科普报告,宣讲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各类环境污染的科学治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国家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节能减排的具体规定和措施等等。这些科普报告,要精心准备,根据听众的不同侧重讲解不同内容,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类高等院校,要发挥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科普报告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理念,促进生态文明意识进企业、进行业、进基层、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在全社会推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体意志,维护公众对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举报权,激发出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热情、高度关注和实际行动。高等院校的科普报告达此目的,则功不可没。

.在学生中组织和开展各种规模的绿色志愿行动 在高等院校中,学生是人数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知识最密集、年龄最轻、最奋发有为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准生力军和后备主力军。因此,在高等院校学生中组建和开展各种规模的绿色志愿行动,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他们可以按照院系或者班级组织起来,按照学生会或者研究生会的管理体系,在班主任、指导员和老师的指导下,制订绿色志愿行动的目的、任务、管理条例、行动规则和考察制度。首先,在校内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在净化校园环境、改善校园环境和美化校园环境方面做一些实际工作。待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和工作经验后,在条件成熟时,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走出校门,向社会宣传和开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这样以来,一方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取得了成效和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为维护生态环境奠定了比较实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们的志愿行动必将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不仅口头宣传了、而且用行动实践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维护。这将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彻到学生的就业或创业指导中 各类高等院校都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这对即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实际上,从入学之初的低年级到毕业前夕的高年级,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就一直在进行。在当前情况下,建议各类高等院校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自始至终贯彻到学生的就业指导或创业指导中。虽然,不同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行业和岗位各不相同,但是,如前所述,各行各业都涉及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尤其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严格节能减排、开发绿色能源、加强污染治理、发挥排污潜力和提高治污效率,已经成为各类经济形态和各种产业结构都必须首先实行的。因此,毕业生无论在任何行业领域就业或者创业,都必须面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为了调整能源结构,企业必须加快技术改造、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就需要将节能环保和绿色能源不断创新发展。毕业生到现有的企业或行业就业,当然要贯彻执行既有的环保措施,但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更新和改造。而毕业生如果自己创业,那么创建新企业首先要面对的,便是严格的节能环保准入规则。因此,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可以为学生提供思想准备和技能储备,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彻到就业或者创业的实际中去。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老教授协会及其领导下的各专业委员会和各团体分会,一定可以推动全国高等院校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

(文/周自强)

 

Copyrigh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电话:010-82339367 邮编:100083

信箱:bhltx@buaa.edu.cn 传真:010-82339367

手机版

北航离退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