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休闲时常到北京的西山去。那里峰峦险峻,层峦叠嶂,空气清新,清泉流畅,奇花异草,遍及山野,山势奇丽多姿,景观野趣天成。而今已成为海淀区有名的旅游胜地了。改革开放多年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投入,广袤绵延的西山,生态环境已得到极好的保护,甚至被人们美誉之为 “京西小黄山”,“京城的绿肺”。而今男女老少四面八方,面对着西山的奇峰怪石,林海神泉,他们春游踏青,夏令避暑,秋赏硕果,冬观雪景,以至一年四季游人不绝。
我不由得想起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件趣事,那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数人都还在无事逍遥。夏日的一天,老同学方一苍相约我要去妙峰山。在那个时代,要去一趟妙峰山谈何容易,依当时生活条件和惯例,于是我们乘天色未明之际,带上几个馒头,揹上行军水壶,自行车打足了气,就从北航出发了。经过青龙桥、黑龙潭、温泉,路面虽然不宽,好在来往车辆极少,中途我们还下到引水渠里游游泳。然而过了北安河,渐渐则是坎坎坷坷狭隘的土沙石子山路了,人烟稀少,行人寥寥,一路边蹬车边打听着,颠颠簸簸经过九王坟、七王坟、聂各庄等村。偶遇一老农请教,经他的指点我们在一棵高大的银杏树下放下了自行车,开始我们漫长的登山之路。据说清末民初之际,每年经由此路去妙峰山进香的香客竟有数十万人之多,而今则游人罕至。沿途朝山驿站,茶棚凉亭,于荒野中仅存遗迹。石板山道依旧,却是虫蛇出没,荆棘丛生。尤其是最为艰苦的十八盘,曲折迂回,阶阶相连,抬头仰望,高不见顶,低头俯视,墜若悬崖,此时茫茫的广袤荒野大山之中竟仅是我二人。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我们,虽稍感寂寞,却不时可见半山间涌泉飞瀑,清流淙淙,挥汗之中趴下饮些清泉水,立即感到清新气爽。咬紧牙强忍疲劳与酸痛,终于在夕阳偏西之际,二人爬到了山顶。此时回首向下一看那有名的鹫峰,简直俨然仅是一个小小的小土堆儿了。翻过这高高的大山顶,突然,明媚的阳光之下,眼前出现一大片广阔的玫瑰花田,山风送爽,花香四溢,彩蝶翩翩,蜜蜂飞舞,漫山遍野紫红一片,香飘满谷,其壮观如玫瑰之花海,竟是有生以来从未见过,令人陡然感到山阳山阴竟是如此天壤之别。
此时我二人虽已是精疲力竭,但此情此景倒令我们精神为之大振,抬头远望前面不远一峰,隐约山顶似有一破败红墙小庙,估计应是我们的目的地——妙峰山,已然可见了。拖着疲惫的两腿,来到了妙峰山的山顶,荒凉破败的寺庙一片瓦砾,仅剩下一段红色的断垣残壁以及像是作为庙前旗杆下的半个石础了。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扫荡烧毁的残迹了。此时想来,二人费尽周折,乘兴而来,却仅得此一瞥,心中甚感遗憾。无奈此时天色已近日暮黄昏,我们不便久留,赶紧沿着原路摸着黑,借着月色跌跌撞撞连夜下山而去。山麓那棵高高的大树下两辆自行车依在,于是连夜骑车回到北航,已是夜深人静了。今日令我恍然大悟的是我们搁放自行车的地方正是而今龙泉寺庙前那棵巨大的千年白果树下。
二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个假日,我和夫人刘桂兰及王昊一家三口参加了北航党委统战部组织的前往妙峰山春游。此次是依门头沟的朝山南道,乘大巴径直可抵妙峰山。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政府多年大力修缮,此时妙峰山已是京郊有名的游览胜地了。沿途壁立千仞,山势峭拔,花草绚丽,空气清新, 峰峦叠嶂,烟霞缭绕。一去二十年前荒野秃山的景象,已然恢复了它早年自然风光之美。灌木群英,生机盎然,据老乡说,这里仅木本植物就有数百余种之多,优质药材竟达几十类,各种奇花异卉四季常开,山桃花、野丁香、山茉莉、杜鹃花、千亩玫瑰,此开彼落,形成了“四面有山皆如画,一年无日不看花”的特有景致。登临山巅站在崖边远眺,峰底天阔,林木葱茏,远山绵延,近舍鸡鸣,犹如置身天庭,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妙峰山不仅奇松怪石林立,自然风光秀美,而且名胜古迹、名刹庙宇众多,近些年来都已修缮一新。喜神殿就供奉着曾大兴梨园教坊,亲自授艺并演戏,被世人奉为梨园界祖师的唐明皇李隆基。辽代皇家名刹仰山栖隐禅寺、大云寺、“灵岩探胜”的滴水岩、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的私人别墅等遗址比比皆是。久负盛名的妙峰山娘娘庙,以及供奉着道、儒、释、俗各路神灵的庙宇群,依山取势,相得益彰,参差错落,高低有致,金顶红墙,殿宇轩昂,但见,幡旗飘扬,鼓磬齐鸣,朝顶进香,游者如潮。而今似已恢复并超过了昔日极盛时期之旧貌。
拒载,妙峰山传统庙会始于明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开山半月余,日以万计的香客络绎于途,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扣首;有的竟以背鞍、滚砖、耳箭、悬灯等方式进香以示虔诚。各种民间香会边走边练,幡旗飘扬,鼓磬齐鸣,观者如潮。妙峰山庙会期,京都万人空巷,其规模堪称华北之首。至清代妙峰山已成为北方地区民众的信仰中心,全国各地数十万善男信女,甚至来自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香客,络绎不绝。在五条不同方向的古香道上,几百档民间花会汇聚妙峰山,朝顶进香,酬山赛会,施粥布茶,场面之壮观,信众之虔诚实属罕见。清《燕京岁时记》载:“妙峰山每属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幅辏,车马喧闹,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香火实可甲于天下矣” 。
然而妙峰山的庙会从抗战时期始,由于敌人的烧杀破坏,便开始迅速衰落了。
妙峰山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连接前、后方的中继站,大批爱国青年从妙峰山辗转奔赴延安,开始他们的革命生涯。有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不能忘怀的革命历史。原北京市长焦若愚等同志就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出生入死,许多平西儿女为国捐躯,人民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是从那个时期,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妙峰山的庙会中断了数十年之久!
一九九三年政府正式批准妙峰山举办首届春香庙会,古老的妙峰山庙会文化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的妙峰山庙会除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香客朝顶,香会酬山,施粥、布茶、舍馒头等传统形式外,民间组织的各种香会,热闹非凡,并有“文会”和“武会”之分。“文会”:如“粥茶会”、“面茶会”、“青菜会”、“献盐会”、“缝绽会”等几十种名目,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香会。“武会”:门内有杠箱会、狮子会、中幡会、杠子会、石锁会、双石会、吵子会、花坛会、花钹大鼓、开路会、五虎棍、秧歌会、太平会等十三种名目。门外有旱船、踏车、云车、小车等各名目。 妙峰山庙会兴盛时期香会多达几百档,自改革开放恢复妙峰山庙会以来,已有百数十余档民间花会遵循传统会规相继到妙峰山朝顶献艺。此外还增加了商品交易、民俗展示、文艺演出等崭新内容。而今的妙峰山已成为京城独具魅力、积极健康的民俗活动聚集场所了。
据记载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有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对妙峰山庙会进行了专门调查,出版了《妙峰山进香专号》,其后又有专家学者们对妙峰山民俗活动写出数十篇调查文章,编辑成书出版,从而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妙峰山也就被誉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祥地。一九九五年中国首届民俗研讨会在妙峰山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学者汇聚妙峰山交流研讨,时至今日更有美国、瑞士、法国、俄罗斯等国的学者仍在潜心研究北京妙峰山的民俗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诸多,地域文化丰富,因此我国的民俗学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它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它既包含了民间传承的物质的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也包含了非物质的一切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
(文/王幼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