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老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航老故事 -> 正文

北航建校初期的学习与生活片段回顾

发布日期:2019-09-03   点击量:

我于1953年在上海市市立育才中学毕业,通过高考北航在当年从该校录取了包括校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等学生干部及我在内十余位学生入学,全华东区进入北航共计三百余名学生(见图一),在全国共招收新生约两千名,当年正值国家吹响了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号角,大家怀着为建设我们伟大祖国贡献青春力量的愿望告别城市与家人来到向往的首都北京,进入正在建设中的北京航空学院(文革后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希望日后为过去曾被列强在航空领域备受欺凌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我自当年入学历经五年艰辛学习受学校教育培养,毕业后留校当教师直至工作退休,目睹学校建设全过程。当年学校在北京西北郊荒无人烟的野地柏彦庒拔地而起,学校主要设立了航空飞机系与航空发动机系两大系及其下属的设计与工艺四大专业,虽还有其他系但人数较少,历经几代师生努力,终于今朝建成了当代我国现代化的多学科,设备齐全,成果卓著的现代化大学,这是北航历届师生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如今基本拥有高等学校齐全设施,培育了大量航空航天人才,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当今北航正沿着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奋勇创新前进,憶旧惜今深感当时建校过程的曲折困难,回忆当时年华也有不少值得回忆的

图一  上海市解放日报公布的北京航空航学院1953年华东区各中学录取新生名单

往事与趣事,也有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这里以我自己的经历仅从建校初期大致做些回忆,回顾既往,展望未来,愿北航愈办愈好。

一、创建良好学习条件的艰辛路程

当年的京沪间是个漫长路程,经一天两夜旅程我们才到达北京前门车站,学校派国产解放牌军卡车接我们这批新址落成后第一批来到学校的北上新生,当时守卫校门的还是持抢的解放军战士站岗,刚进校门发现学校仅是在荒野中用铁丝网加木桩围成的大学校园,为保密起见学校不挂校牌,既无高楼大厦也无四周人烟,但第一眼看到的是挂在大门口的大红横幅,写着“欢迎未来的红色航空工程师”的标语,并受到在校学生热情迎接,加上我们这些抱有远大理想的学子们内心的向往相结合使我们这批新建校舍首批入学的学生们都无比暖心,从首次离家独立融入了这么多有共同理想的新老同学的大集体,自己觉得真正走上了人生有意义的道路的开始。

当师生从全国到齐后开学当天在空旷的大操场上用建筑材料搭建起了庞大的主席台,拉上开学典礼横幅,全体师生各带马扎列队整伍云集操场,主席台上坐满国内航空专家教授与援华苏联专家,首先由代校长杨待甫宣佈正式开学并介绍主要校级领导,由国务院正式任命沈元,王大昌,刁震川为副院长,由中共北京市委任命潘梁为党委书记,程九柯为监委书记,胡孝先为团委书记。开学后国务院才正式任命武光为校长,后又调任周天行为党委书记,国家十分重视北航领导班子建设,这些干部由航空专家,久经考验的革命领导与熟悉学生工作的干部从全国调集组成,自此北航就有了一个生气勃勃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开启了艰难的建校工作。

开学时学校除建有部份教工宿舍外仅有新建四栋学生宿舍,学1,2楼安排新老男生,学3,4楼分别给教工与女生,每12平方米的学生新宿舍都配有新购置的双层弹簧钢丝床与编制的草垫,六人一室腾出两个空位以便盛放杂物,这对于我们从居住条件拥挤而陈旧的上海学生来说已是极好的生活环境,由于基础设施还未跟上楼内偌大的公共水房和浴室都不通水,早上起床后只能在户外排长队各人拿着脸盆和毛巾靠压水井取地下水洗刷,但大家明白这仅是困难的过度。入校不久按照北京天气11月份应该是供暖天气,因此宿舍就有了暖气,这对我们南方来的学生从未享受过的待遇是个异常的喜讯,尽管四周荒凉冷落这对我们新到异乡僻地的学子们都异常兴奋,但是为此学校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栋楼建一个锅炉房,两栋楼建一个大烟筒,后来形成到处烟筒和煤场林立,有人戏称北航是烟筒最多的学校。建校初期由于教学楼还未建成到处都建有简易的建筑工棚,学生上课就利用四处通风的工棚食堂为教室,但是大冬天仅靠烧个大火炉即便穿着大棉袄也无济于事,我清楚记得有一次上“中国革命史”大课,数百人济济一堂学生听老师讲课作记录时我发现钢笔不下水了,起初以为是没有水了实际是墨水被冻住了,这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只能靠嘴哈气来解冻。更为有趣的是课堂休息时学生们全站在外面空地上小歇时会突然跑出只野兔到处乱窜,由于学生人众顿时大声呐喊,可能这位不速之客有生以来未遇过这般场合嚇得不知所措,任是往人们脚下乱跑被人们一脚踩住,可叹最终被送往食堂作为一顿野餐。

学校新建的第一栋教学楼是现在的一号教学楼,原来叫做飞机系楼,工程最精投资最大,由当时有名的张百发青年突击队承建,手脚架上明显的挂着先进突击队与“百年大计”的横幅,当年成群学生就是沿着这座还在建的该楼前迈向工棚教室(见图二),从此学生可以在此大小班上课与自习,教员在此备课,飞机零部件在此陈列,后来图书馆才可以由拥挤的学生宿舍扩搬至该楼,次年扩建了现

图二  建校初期学生们沿着还在建的教学楼前迈向工棚教室

在的三号教学楼原来叫做发动机系楼,造型与一号楼完全相同但造价几乎为其之半,此后在楼内建起了各种航空发动机陈列室供学生参观,本系师生有了充足的教室上课与自习,我本人几乎与此楼也相伴半生,多年在该楼执教,文革中后期为负责该系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工作调系党委政工组工作近十年,由于这两栋楼建在马路临近,窗户较大灯光较多坐公交车晚上路过田野远处即可望到前方灯光通明,有人戏称北航是个水晶宫,随后又建成现在的教学二号楼即自动控制与仪表系楼和四号楼即航空材料系楼,这两个楼由于正值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投入相对较少也就难于同前两个楼相比,但四个楼总体上都很壮观,直至六十年代初建起了主楼完成现今四楼一主的整体教学区布局。

学校第一个学生食堂是现已拆除位于学生2,3楼中间的西饭厅,其大无比,基本可容纳全体师生,食堂内安有饭桌学生均站立用饭,后来接着建成学生6,7楼中间的东饭厅,现也已拆除,两个食堂间形成一个很大的空间,当时就利用它建起了一个小绿园,架起了四个葡萄架,设立了座位,中心种植了花台,地面铺上了草坪,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学校第一条马路是从学生宿舍通往教学楼的东西马路,当年由于下雨人们困难地踩踏着泥泞土路进出宿舍与教学楼既难于行走又肮脏不堪,目睹着苏联专家也亦歩亦趋实不可取,虽及时修筑的并非宽大的柏油马路系碎石压铺但解决了当务之急,随着教学区与学生宿舍楼的逐渐建成路面不断扩展才形成现在纵横交错的交通通道。回忆当年偌大校园除已建成的几座教学楼外仍是有大片荒野,学生从教学楼回往宿舍一路要经过这些沟沟洼洼的湿地,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向水池,我记得我们小班一位同学就曾在晚自习后回宿舍滑入路边水阬,矮小体弱的他难于从水中爬上来,正巧被路过的一位实验室王鲁墦老师相救上岸与沿途寻找的同学相遇才将其共同救扶回寝室,导演了一场虚惊,也就是在这个出事的地方后来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经学生为主参加义务劳动在此挖土堆山形成了现今有美丽的荷花池和有山有水供人休閑的校内公园,也就是校内俗称的大绿园。

六十年代后又陆续建起了供大家集会和娱乐的俱乐部(现已拆除)及大量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形成了一个较比完整的校舍。

二、全面系统的学制安排

建校初期我国没有建航空大学经验,学校的学制完全模仿苏联的大学学制按五年制安排,要比国内普通大学四年制长一年,专业课程内容与教材也基本照抄苏联莫斯科航空院校,外语课由英语转为俄语,五年大学本科肄业要完成从普通高等数理化各门课程,各种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中国革命史和航空概论是所有专业学生必学的,此外包含实验课;冷,热加工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各种实践环节都是各系在学制安排中应包含的内容。

当年的学生的作息制度学校采取从早到晚用大喇叭统一吹号的办法,上课时间按上午六时一貫制安排,提前上课迟后下课午餐略靠后,下午午休后局部安排些辅助课程,如小班习题课和实验课等,午后四五点留出来作体育锻炼时间,因此这个时间大家一起走向操场热闹非凡,晚餐后的七点进入法定自习时间,号声一响大家都奔向教室复习当天课程或作课外题,教员则去教员休息室参与学生答疑,至吹响熄灯号后一律闭灯入睡,一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生活规律紧张而有序,一切都以号声而动,上学宛似半军队生活大家也都习以为常,我记得第一学期放假后才跨出校门与几位同学合夥去了一次天安门观光,没有公交车只能搭老乡进城拉货的牛车逐步前行,到天安门已经晌午,草草环顾了一下宏伟建筑只能就漫步回校。

学生的考试每半年和一年均有一次考试,考试采用口试方式,一般每学期均有两到三门主课进入考试,其他副科则仅作考查,只要通常无缺课正常完成作业即可通过,每门课程考前安排一周的复习时间留给学生全面将课程复习一遍,通常是精读一遍复读两遍然后才进入考场,经半年学习能有如此充足时间全面复习一遍收获甚丰,任何细小环节都不能放过,不得存有侥幸心理,因为教员提问中任何地方都会问及,这对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不仅是个补充也有助于深入巩固,考试开始先由学生在教师事先出好的题目栏中抽签,作稍事准备后向主考老师作答,一般由教员提出两到三个问题,如回答通过教员当场按五级评分制给出成绩在学生记分册上登录,满分为优等,良好为四分,及格为三分,以下为不及格,凡不及格两门的考试允许下学期开始重新补考,如仍有一门不及格则需留级,如均不及格者则需退学,因此通常学生也均刻苦努力终究留退学不是闹着玩的,通过每次约一个月的考期后每人可能都会减重若干,但学习收获则能得到很大提高,学员质量得到一定保证,如此严格的规定也让每年都淘汰部分学生,我所在小班原有四十来学生,后因不及格淘汰或因故转学等各种原因最后毕业的仅剩二三十人。

随着全国建设高潮兴起社会上赶超先进争做模范良好的氛围下北航领导在学生中创建了争做先进集体的“先进班”制度,培养学生发奋学习团结互助的集体荣誉

感,由学生发动群众自评,党团组织审定,全校历年评出不少先进集体,学校分别,组织照相鼓励,我所在的3309班历年获评(见图三)此外学校教务处主导下到学生基层收集总结学生中良好的学习方法向各班级推广王小宛,李荻学习法,这些都是有助于当年广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我所学的为航空发动机工艺专业,通过五年紧张艰苦的学习从学习高等数理化基础课程开始转入多种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然后进入各种专业课程学习,中间利用暑假经过一次亲身体验高温炉前当工人的热加工生产实习,于此年第二次机械加工当切削工人的冷加工生产实习,此后进行发动机结构课程设计与机械加工零件工艺过程课程设计的学习环节,最后带着题目进工厂做毕业实习后回学校做毕业设计完成全部学习过程。这样一种全面的理论联系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对一名学生毕业后就具

图三  1956年3309班获先进班后集体合影

备了能担当起参加实际生产服务的能力。我所学的专业当年有3307-3312六个小班约160多名学生,按照苏联高等工程院校教学计划学完4500学时的各种基础和专业课程后毕业分配在航空领域不同单位不同岗位多年担负着各种重要工作任务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贡献毕生精力,当年我正赶上学校决定自行设计与制造“北航一号”飞机的光荣任务,我有幸以实际参与生产与装配北航一号的三条起落架任务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完成毕业,因工作需要留校任教,多年来也培养教育了大批学生充实了我国航空航天队伍。

三、活泼丰满的课外文体生活

建校伊始限于地处荒郊缺乏开展文体活动空间加上学习任务繁重课外文体活动暂时较少,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学校迅速修建了多个田径操场,配齐了各种体育设备,拨出资金成立了航模队,摩托队,田径队和各类球队。

最早开展群众文娱活动的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周末舞会,当年爱好乐器的一群青年工人和部分师生将自组乐队在周末时搬入学生宿舍一层进口处奏起乐章敲响锣鼓,再拉根电线挂些红灯绿彩俨然是一座自制舞厅,师生们就在这窄狭走廊中优雅地转身翩翩起舞别有风味,也引来了众人观望与喝彩。

最初吸引众多学生参与的是航模队,学校提供了房屋与工具让大家自己动手学做橡筋动力飞机,体验飞行原理与兴趣,后来部分学生进一步发展制作有动力的航模飞机,不断融入社会上相互竞飞比赛逐渐成长为业余专业航模队员并获得国家航模比赛的好成绩与荣譽称号,每次学校召开全校运动会,航模表演成为大众喜爱的必然项目。

摩托车驾驶是一项良好的军体与意志训练的体育项目,由学校行政支持购买了近十辆摩托车供学生学习与训练也吸引了不少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既通过业余上课系统学习摩托发动机结构与工作原理又实际身体力行体验与学习驾驶技术,在众多学员中也涌现出了一些出色的摩托运动员,这项体育运动也往往成为学校举办大活动时供大家助兴观看的重头表演積目。

田径运动是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最多的体育项目,无须任何设备投资人人都可随时参与,当年由于学习时间安排下午有充分的体育锻炼时间,因此通常每到下午四点以后师生们都涌向操场跑道练习跑步川流不息的人群可谓是人满为患,

操场是师生们在紧张工作与学习之余最日常去体育锻炼的地方,为满足师生要求学校曾在校内同时开辟过多片操场,现在的校医院图书馆和主楼西侧等地方都曾建过操场最多的时候分别在校内建有东西中三个操场,你可看到在操场内有人在练长短跑,,单双杠,垫上运动,各类球类比赛,摩托和航模运动五花八门的项目同台演出热闹非凡。在开展广泛群众体育运动基础初上体育教研室在群众中选拔队员,成立了兰排足三大代表队和田径代表队经常组织参加校际友谊比赛吸引师生观摩,建校前几年经队员们加强锻炼与刻苦努力也涌现出不少优秀运动员,田径队许立芳创造了北京市百米跑历史记录并被保持多年无人突破,航模队在国内比赛中多次夺冠有的获得运动健将称号,1962年北航

图四  北航排球队在出征前北航领导与全体队员在主楼前合影留念

左起;邵 雍,李树臣,指导赵鑑,领队冯志新,副校长张仲禹,校办主任何家沄,队长郑松宇,队员李善庭,李俊刚。后排左起;李森林,刘向翊,吴艈盛,陈雨田,王果勇,王朝宝。

排球队挤进全国甲级专业队参加全国比赛成为唯一非专业的学生队(见图四),并在校内经国家体委安排

邀请缅甸,柬埔寨等国家队作国际友谊比赛,图五和图六为阿尔巴尼亚国家队来校作国际友谊比赛获得

全校师生拥挤观赏。后来主力队员刘向翊调进入国家排球队为国效劳,从此北航的排球运动多年不衰成

为师生热爱的选项。

图五  北航排球队与阿尔巴尼亚国家队在南操场比赛现场

图六 友谊比赛后双方队员合影刘念

四、值得记忆的一些重要事情

1.京气候变化要感谢党和政府一贯支持植树造林政策的结果

北京受西北高寒气候影响是个成年风沙侵袭的地区,在未修建防护林前经常刮风,灰沙尘飞,狂风发作时几乎是飞沙走石,小石子吹到脸上宛如弹丸,外出最好戴上眼罩否则眼球会受严重摧残,回宿舍首先要抖擞一下外衣,这样的气候跟本谈不上去运动场体育锻炼只能龟缩在宿舍,当初我们来京上学时受气候影响户外活动受严重影响,在国家致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后大片的防护林在林场劳动者辛勤努力下逐漸建成,随日月进展北京的气候也日益好转,环境改善是人民生活提高的重要方面,现今的北京能有宛如南方的气候与我国大力投入西北地区植树造林密切相关,应该感谢政府宏观政策和付出艰巨劳动的大批植树造林者。

2.学生助学金制度为一代青年创造了受高等教育的机遇。

按照解放初期人民生活条件子女要上大学如果要付出较多经费还是件难事,国家为培养日后急需的大批建设人才对当时入学的大学生一律免费享受人民助学金,困难学生还可申请书杂费补助,此外为鼓励学生上师范学院以充实基層教师队伍另给予每月经济补贴,这就为大批应届中学毕业生能走上大学学习道路,也为广大学生家庭免除了后顾之忧,虽然后来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从一律免费享受改为有条件的申请,但仍有不少家庭困难学生核准继续享受。学生入学后免交一切费用,学校提供学生宿舍,食堂提供一日三餐,除自带衣着被具个人用品外全由学校担负,几乎享受供给制待遇,学校食堂还经常改善伙食,记得有一次一位学生为贪食饭后两手拿着多个肉包子回宿舍连如厕也难于方便,为当时学生间传为笑柄。

3.严密的保密教育是从事国防科研工作者的必修科目。

建校初期的时代背景是国内外敌特还都欲在蠢蠢欲动,学校制定了有关制度与实施了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师生的保密教育,单独设立了“第一科”即保密科,学校大门与军事单位一样不挂校牌;刚入学的大学生都戴上有某某大学校名的校徽,北航师生戴的是无有校名半圆形象征航空图案的校徽。各系与各教研室一律賦予数值代码相称,学生班级按入学年份;所在系别和专业等组成数码一目了然,规定学生与家庭通信留的地址只能写学校的信箱号码,来往信封上不能将校名与信箱号同时呈现等要求,学生下厂实习要通过人事审查,均不能泄漏实习地点与内容,实习内容只能记录在每人保密笔记本上回校后统一交第一科保管,教员编写的保密教材按规定编号定名特殊印刷,学生学习时临时借用,课后集中由一科保管,这些严格的手续虽有些繁琐但能确保难以泄密同时也养成师生良好的保密习惯。

图七 北航一号在试飞机场

4.用型号生产大胆实践了教育与生产科研相接合的尝试。

学校在58年大胆提出了由师生独立设计与生产型号任务,在当时大跃进时代师生百天内从设计到生产与试飞,成功上天了北航一号短程客运飞机(见图七),同时生产与试射成功了北航二号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火箭与对安-2飞机做无人驾驶成功试飞的北航-5号,走出了一条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路,此后又陆续进行多至北航-10号多种型号的试制,其中有北航-3号,-4号,-8号,-10号,这些型号分别为新型喷气发动机,冲压发动机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火箭,军民两用低空活塞发动机,我有幸均参加过,有的参加过工艺审查或局部零部件生产,其中有的因正值国家自然困难时期或条件有限而中途暂停,其他型号因无关人员无需过问也就不得而知,学校当时还借机成立了庞大的881附属工厂(含义为58年8月1日),虽现已关闭但为日后生产科研与教育提供过良好的基地,发挥过重要作用。

5.文革沧桑付出的严重教训。

最后必须一提的是66年的文化大革命招致了国家十年动乱,打乱了国家建设步伐,延误了一代青年的教育,错斗了大批革命干部,北航部分学子在这场运动中曾经扮演过一些不光彩角色,所谓的北航红旗战斗队曾被万恶的四人帮当做枪使犯过许多错误,做过许多错事,不可饶恕的是将我们敬爱的国防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统帅彭德怀元帅拉入学校内武斗致伤,若屈指一算虽至今已过半个世纪,尽管已是漫长的过去,但为憶旧立新仍是应永远记住的严重教训。

北航原705教研室退休教员,校图书馆副馆长

李俊刚回忆于建校67周年前

编辑/李育卓

编排/郭小军

审核/杨    茹

Copyrigh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电话:010-82339367 邮编:100083

信箱:bhltx@buaa.edu.cn 传真:010-82339367

手机版

北航离退休公众号